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研究

來源:未知 日期:2019-12-02 點擊:

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研究

摘要︰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全面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加快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在高質量發展成為總體戰略和根本要求的背景下,構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國家高新區產業發展、城市功能、內部管理創新、外部開放合作四大外在表現維度入手,界定了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四大內涵,即產業現代化、產城融合化、管理現代化、合作立體化,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我國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實際對評價體系的應用給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1. 國家高新區的評價隨時代發展而變遷
國家高新區(以下簡稱高新區)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在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為切實加強對國家高新區的評價和指導,推動高新區發展邁上新臺階,從1993年到2013年,國家科委、科技部先后多次出臺評價管理辦法,以期從發展狀況、創新創業、戰略指引等多方面對高新區發展狀況進行評價、監測和引導,以助推高新區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2]
表1:國家出臺的高新區發展評價相關政策

時間 發布機構 名稱 主要評價指標體系及影響分析
1993年 國家科委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高新區考核標準(試行)》 分別從經濟、資本、建設、企業、創業中心、人才、外國企業和工業總產值等8個方面,共設有27個指標。此次對高新區評價的目的是,考核和監控我國高新區的發展狀況,因而明顯側重對高新區當期經濟總量及發展狀況的考核評價,強調利用外資情況和外資企業數量,偏好對硬環境的指標考核。
1999年 國家科委 《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試行)》 從技術創新、創業環境、發展、貢獻、國際化5個方面選取24個指標對高新區發展進行評價。此評價增加了技術創新方面的評價,并將創業中心和基建方面的評價調整為創業環境的評價。但由于沒有明晰的技術創新的動力學解釋,指標體系并沒有根據創新能力的結構展開。所以,從整體上,此次高新區評價仍然是對高新區發展狀況的總體反映。
2003年
2004年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新要求,2004年,火炬中心重新修訂原指標體系中的創新創業環境部分。2003年的指標體系和2004年的指標體系基本相同,都是從技術創新、經濟發展、創新創業環境三個方面對高新區進行評價。這兩套指標依然重點考慮了高新區的技術創新狀況,在投入、轉化、產出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分解;兩套指標體系并沒有體現出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沒反映出高新區經濟增長的質量,依然是對高新區發展狀況的總體反映。
2008年 科技部 第四版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試用版) 以2005年6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考察中關村科技園區時提出的國家高新區“四位一體”的發展定位為指引,重建了對國家高新區新階段的評價導向,提出“政策評價”新思想,不是強調高新區自然發展達到的狀態,而是強調高新區對國家導向目標的實現程度 
2013年 科技部 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2013修訂版) 國家高新區的建設和發展經過十年的初創發展階段和十年的“二次創業”發展階段,正邁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總體要求是創新驅動、戰略提升。2013版評價突出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導向,建立了科學評價體系,指導園區轉型升級,希望進一步加強對國家高新區技術創新的支持和引導,進一步完善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環境,加快實施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發展戰略,努力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13-2018年 科技部火炬中心等 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 從2013-2018持續發布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由創新資源集聚、創新創業環境、創新活動績效、創新的國際化以及創新驅動發展5大方面的25個二級指標構成。《報告》以總指數形式呈現國家高新區的創新能力水平和發展狀態,分項指數和二級指標分別在5大方面揭示國家高新區的創新能力建設和創新發展績效,同時也是對國家高新區整體和各省市國家高新區群體創新發展現狀的動態監測。
表2: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2013修訂版)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賦權 來源
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
30%
1.1萬人擁有本科(含)學歷以上人數 1.0 統計
1.2企業萬元銷售收入中R&D經費支出 1.2 統計
1.3國家級研發機構數 0.9 統計
1.4 國家級孵化器數 0.8 統計
1.5內資控股企業萬人當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數 1.1 統計
1.6管委會當年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額 0.8 統計
1.7人均技術合同交易額 1.0 統計
1.8工業增加值率 1.1 統計
1.9企業利潤率 1.1 統計
1.10園區管委會的體制機制創新和有效運作評價 1.0 調查
1.11園區發展符合國家導向評價 1.0 定性
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能力
30%
2.1營業收入超3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 0.8 統計
2.2服務收入占營業總收入比例 1.1 統計
2.3人均增加值 1.1 統計
2.4高新技術企業數占企業總數比例 1.0 統計
2.5國家級產業服務促進機構數 0.8 統計
2.6萬人當年新增的知識產權數(含注冊商標) 1.0 統計
2.7萬人擁有的上市企業數量 1.0 統計
2.8企業凈資產利潤率 1.1 統計
2.9從業人員人均工資性收入占人均增加值比例 1.1 統計
2.10園區科技金融發展狀況評價 1.0 調查
2.11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型集群培育及發展狀況評價 1.0 定性
國際化和參與全球競爭能力
20%
3.1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和外籍常駐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 1.0 統計
3.2高新技術企業出口額占園區營業收入的比例 1.1 統計
3.3技術服務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例 1.0 統計
3.4企業設立的境外分支機構數 0.8 統計
3.5萬人當年新增歐美日注冊商標數 1.1 統計
3.6萬人當年新增歐美日專利授權數 1.1 統計
3.7企業累計參與制定產業國際標準數 0.9 統計
3.8當年內資控股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額 0.8 統計
3.9園區實施人才戰略與政策的績效評價 1.1 調查
3.10園區宜居性和城市服務功能的完善程度評價 1.1 定性
高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20%
4.1從業人員數增長率 1.1 統計
4.2從業人員中碩士和博士占比 1.0 統計
4.3企業數量增長率 1.1 統計
4.4企業上繳稅收總額增長率 1.0 統計
4.5企業當年新增投資總額 0.8 統計
4.6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 1.0 統計
4.7園區“政產學研資介用”合作互動與知識產權保護評價 0.9 調查
4.8園區參與評價工作所報數據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評價 1.1 定性
數據來源:科技部等網站公開信息分析整理
2. 新時期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成為重要發展主題。高新區作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前沿陣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重點,全力提升國家高新區的科學發展水平,最終實現“四大發展跨越”成為重要發展命題。即從前期探索、自我發展向肩負起創新示范和戰略引領使命跨越;從立足區域、集約發展的資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協同創新的產業組織方式跨越;從要素集中、企業集聚的產業基地向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跨越;從工業經濟、產業園區向知識經濟、創新文化和現代生態文明和諧社區、高科技產業增長極跨越[3]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的時代背景下,開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研究,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現實意義[4]
對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研究,要基于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綜合國家關于高質量發展多方面論述及高新區創新發展訴求來看,我們發現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是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發展,是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集約高效、綠色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實現從“產城分離”“產業和城市兩張皮”的發展到“產城人一體化”的“產城融合”發展[5]
從外在表現維度對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內涵加以界定,我們發現高新區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產業、城市、管理和合作四方面,即外在表征層面的產業創新發展、發展空間載體層面的城市功能拓展、內在體制機制表征方面的內部制度優化創新、對外開放合作表征方面的全方位立體化合作。即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是以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建立現代經濟體系為目標,以優化完善城市功能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為保障,以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創新為引領,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一步激發創新創業潛力與活力、綜合提升高新區發展質量與效益的高效發展模式。
1.1 產業現代化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主要通過推動產業數字化(甚至產業智慧化)、數字產業化兩條路徑來實現。產業數字化指傳統行業借助信息、知識、智力等因素,通過推動機器換人、數字工廠建設、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等,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提高產業的信息化、數字化、甚至智能化水平,是培育新型生產方式的過程。從發展趨勢看,充分運用物聯網、產業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高企業供應鏈的管控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生產流程和產品智能化水平,產業智慧化是未來前進方向。數字產業化,是智慧產業化的重要內容,是將以信息、知識、智力等要素組合形成的有形與無形產品產業化,是信息技術作用于產業發展,實現物聯網、產業互聯網、大數據產業等新興業態與傳統產業發生化學反應,實現數字產業的快速發展,具體表現為物聯網、產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等新興業態的產業增加值、硬科技企業數量、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發展態勢迅猛。
1.2 產城融合化
推動高新區產城融合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完善高新區創新發展硬實力和提升創新發展軟實力兩方面。完善高新區創新發展硬實力是指高新區夯實以5G通信網絡為基礎的云網端的信息基礎設施、完善有助于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的立體化交通、航運物流等新型市政基礎設施,科學劃定開發邊界和各類生態保護紅線,優化綠地、水系等城市生態布局,支持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咖啡館等創新創業載體平臺建設,均衡住房、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有效緩解中心城區的“城市病”,促進產城融合,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提升高新區創新發展軟實力是指以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目標,引導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推進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智慧化;以塑造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區域精神為目標,通過加強城市的精細化管理與服務、人性化服務,不斷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打造地區的影響力、美譽度及忠誠度。綜合來看,是從軟硬件建設兩方面,打造高新區“宜居、宜業、宜創”的良好發展環境。
1.3 管理現代化
提升高新區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首先需要激活高新區發展的內生增長動力,需要推動高新區發展的動力變革,需要通過推動管理數字化、管理創新化、管理服務化等,即全面提升高新區的管理現代化水平來實現。提升高新區管理現代化水平根本在于轉變政府職能,要深化“放管服”,要全面建設數字化政府,甚至做到智慧政務,首先就需要業務協同,數據共享,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孤島,信息系統的煙囪林立,互相隔離。缺乏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管理信息化進程。因此,政務管理的改革創新才是決定性的因素。信息化新形勢下,業務與信息化部門如何協同、融合形成合力,解決好新技術實際應用于政府產業管理與服務,才是管理信息化的核心要義,是實現政府管理服務于地區產業發展的關鍵。
1.4 合作立體化
高新區固有的發展模式中,貿易、進而出口的全球化對高新區發展成就的取得功不可沒。但高質量發展階段,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形勢波詭云譎,顯然光有貿易的全球化是不夠的,更應該注重的是創新全球化,對于高新區來說即對外開放合作的立體化、全球化。以構建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為導向,通過拓展市際合作、省際合作、國際合作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匯聚兩種資源,提升高新區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更好地培育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實現高水平開放與高層次創新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國內及國外開放創新兩方面。國內開放創新指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擴大國內開放合作力度,建設跨區域協同創新平臺及載體,加速促進高端創新要素、服務要素和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創新的吸附效應、聚合效應、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國外開放創新指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探索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和管理體制,提升國際產業合作水平,助推本地優勢企業進行國際市場開拓與產業布局,探索區域外向型經濟與自主創新有效結合機制,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色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即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國際國內省內的交通互聯互通、產業協同協作、人文交流互動、環保齊抓共管等,將開放合作水平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攜手各方多贏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區域協同發展道路。
3. 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3.1 高質量發展評價的立足點
綜合來看,實現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也是加速高新區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故構建適合高新區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首先需要明確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是立足于實現以下四大發展動力轉換:
表3:國家高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四大轉換

轉換主線 轉換關鍵點 轉換落腳點 轉換方向
升級產業結構 從“外延增長”
到“內生發展”
制造業智能化
價值鏈高端化
產業鏈生態化
創新鏈系統化
中高端產業形態
拓展城市功能 從“產城分離”
到“產城融合”
宜居、低碳
智慧、魅力
新型城市綜合體
變革體制機制 營造優質、高效政務環境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決策更智慧
監管更高效
服務更優質
體制改革示范區
對外開放創新 從“開放廣度”
到“開放深度”
國際國內全方位合作多
平臺載體強
創新服務優
金融創新穩
開放經濟新機制
3.2 指標體系構建原則及思路
在進行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時,首先需要正視高新區相互之間存在著諸多先天的差距,不僅僅在于我國東中西部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體量上的不平等,而且就高新區本身而言,各個國家高新區的歷史積淀、自然稟賦、社會結構、區位交通以及管理體制機制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設計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考慮不同高新區主客觀條件的差異性對于未來高質量發展評估結論的影響,盡量縮小主客觀條件所帶來的誤差。此外,即使是處于同一區域內的高新區在批準設立時,國家所賦予的任務和定位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對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設計不僅要具有通用性,更需要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以滿足指標的可比性和合理性,以實現指標體系比較與分析的目的。在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遵循簡潔性與通用性相結合原則、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原則、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統計數據與調查數據相結合原則。
3.3 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
根據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結合國內外關于發展評價的相關實踐,構建了如下表所示的高新區高質量評價體系。該指標體系包含四個一級指標,每一個一級指標下又細分為多個評價維度,每個評價維度用一個指標進行表征,數據主要來源于統計數據與調查數據。
表4: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賦權 來源
產業現代化25% 產業數字化發展水平 生產線的自動化率、智能化水平(包括機器換人覆蓋率、數字工廠覆蓋率等) 0.022 調查
MES、PLC、WHS等智能制造軟件使用率 0.022 調查
營業收入超3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 0.022 統計
服務收入占營業總收入比例 0.022 統計
高新技術企業數占企業總數比例 0.022 統計
國家級產業服務促進機構數 0.022 統計
數字產業化發展水平 萬人當年新增的知識產權數(含注冊商標) 0.022 統計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高級復合人才占比 0.022 統計
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型集群培育及發展狀況評價 0.023 調查
國家級產業服務促進機構數 0.022 統計
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高新技術企業注冊率 0.022 統計
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 0.022 統計
產城融合化25% 完善創新發展硬實力 “云網端”的信息基礎設施覆蓋率 0.023 統計
立體化交通、航運物流等新型市政基礎設施完善率、輻射狀況評價 0.023 調查
綠地、水系等城市生態布局水平評價 0.022 調查
住房、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完善率評價 0.022 調查
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咖啡館等創新創業載體平臺建設水平評價 0.023 調查
提升創新發展軟實力 智慧城市建設水平評價 0.023 調查
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 0.023 統計
海綿城市建設水平評價 0.023 統計
高新區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評價 0.023 統計
園區宜居宜業性和城市服務功能的完善程度評價 0.023 統計
管理現代化25% 管理數字化、創新化、服務化發展水平 高新區信息化辦公軟件覆蓋率、聯通率 0.023 調查
在線市場監管服務體系覆蓋率 0.022 調查
信用監管評價體系完善狀況評價 0.022 調查
創新創業激勵扶持力度評價 0.022 調查
服務型政府建設水平評價 0.022 調查
新型政商關系評價 0.022 調查
園區科技金融發展狀況評價 0.022 調查
管委會當年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額 0.022 統計
園區管委會的體制機制創新和有效運作評價 0.022 調查
園區實施人才戰略與政策的績效評價 0.022 調查
合作立體化25% 協同創新及協作 國際協同創新平臺數量統計 0.022 統計
國內協同創新平臺及項目數量統計 0.022 統計
產業協同發展項目開展數量統計 0.022 統計
國際產能、科技等合作推進狀況評價 0.022 調查
園區“政產學研資介用”合作互動與知識產權保護評價 0.022 調查
人文交流互動等 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和外籍常駐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  0.022 調查
高新技術企業出口額占園區營業收入的比例 0.022 統計
技術服務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例 0.022 統計
企業設立的境外分支機構數 0.022 統計
萬人當年新增歐美日注冊商標數 0.022 統計
萬人當年新增歐美日專利授權數 0.022 統計
企業累計參與制定產業國際標準數 0.022 統計
當年內資控股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額 0.022 統計
說明:各項三級指標將依據區域、高新區定位等差異進行相應動態調整。指標體系有待商榷完善
4. 相關建議
4.1 完善評價考核工作機制,強化結果運用
完善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數據采集、統計分析、運行監測和動態評價等評價考核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評價考核對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引導、督促和激勵作用。組織開展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估,加強年度評價考核,強化管理;根據評估結果和區域發展需求進行針對性指導,并實施動態管理;促進地方政府優化對所在地國家高新區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有效發揮評價對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的引導作用。
強化結果運用。充分發揮考核推動工作落實、激發工作激情、促進工作提升的“指揮棒”作用,督促各高新區進行綜合分析研判,找準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研究制定具體整改措施,抓好整改提升。同時,將各高新區考核等級與高新區的評先樹優、人員任命、資源配置等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高質量發展評價考核對高新區上下人員爭先創優、創新突破、攻堅克難的積極引導激勵作用。
4.2 強化“多方結合”,優化考核方式方法
堅持高新區管委會自評和高新區內企業他評相結合、日常監管和集中考核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分析相統一、觀摩點評和社會評價相支撐,讓事實說話,讓數據說話,讓用戶評價。探索完善“互聯網+考核”模式,以網絡調查或移動端調查等形式,組織開展企業滿意度測評等網絡評議、電話訪問等活動,全方位了解各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成就進展,尤其是“放管服”改革成效、新型政商關系構建實效、服務型政府建設實效等用戶體驗。綜合各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狀況、各級指標完成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確定考核評價等級,使考核成為推動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決策部署落實的有力抓手。
4.3 加強統計能力建設,提高數據的有效性
目前我國整體數字化政府建設水平普遍落后,難以滿足數字經濟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需求,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中也難以形成有力的數據來源支撐。同時由于缺少統一、暢通的跨部門線上辦公協作平臺,導致部門間、產業園之間業務系統未充分互聯互通,制約辦公協同效率,更加大了數據采集、統計分析的難度。需要進一步加強統計能力建設,尤其是基于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統計能力建設,加大對創新研發投入、高科技人才引進、科技金融資本總量、國外知識產權數量等高質量發展指標的數據采集與統計,同時通過加強統計制度改革,加強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信息技術運用,提高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及時性,為科學高效的進行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奠定堅實數據基礎。
4.4 加強指標與政策聯動,以評價引領發展
以指標數據變動、排名等透視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現狀,診斷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對于高新區高質量評價體系所反映出的發展問題,必須有相應的“政策工具箱”,積極儲備財稅金融、招科引技、協同創新、飛地經濟等多方面政策工具,作為下一步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可用措施和手段。即需要著重加強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研究,并與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實現聯動,以高屋建瓴的政策研究有效指導政府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實踐。
 
參考文獻:
[1]2018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政府網
[2]http://www.most.gov.cn/gxjscykfq/dtxx/  科技部網站高新區專題
[3]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科技部網站. 2018年12月29日
[4]魏禮群.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重點[J],光明日報,2018年5月29日
[5]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驅動戰略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科技部, 國科發火[2013]388號 

主頁 > 新聞中心 > 高新區新聞 >

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研究

2019-12-02 來源:未知 點擊:

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研究

摘要︰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全面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加快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在高質量發展成為總體戰略和根本要求的背景下,構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國家高新區產業發展、城市功能、內部管理創新、外部開放合作四大外在表現維度入手,界定了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四大內涵,即產業現代化、產城融合化、管理現代化、合作立體化,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我國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實際對評價體系的應用給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1. 國家高新區的評價隨時代發展而變遷
國家高新區(以下簡稱高新區)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在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為切實加強對國家高新區的評價和指導,推動高新區發展邁上新臺階,從1993年到2013年,國家科委、科技部先后多次出臺評價管理辦法,以期從發展狀況、創新創業、戰略指引等多方面對高新區發展狀況進行評價、監測和引導,以助推高新區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2]
表1:國家出臺的高新區發展評價相關政策

時間 發布機構 名稱 主要評價指標體系及影響分析
1993年 國家科委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高新區考核標準(試行)》 分別從經濟、資本、建設、企業、創業中心、人才、外國企業和工業總產值等8個方面,共設有27個指標。此次對高新區評價的目的是,考核和監控我國高新區的發展狀況,因而明顯側重對高新區當期經濟總量及發展狀況的考核評價,強調利用外資情況和外資企業數量,偏好對硬環境的指標考核。
1999年 國家科委 《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試行)》 從技術創新、創業環境、發展、貢獻、國際化5個方面選取24個指標對高新區發展進行評價。此評價增加了技術創新方面的評價,并將創業中心和基建方面的評價調整為創業環境的評價。但由于沒有明晰的技術創新的動力學解釋,指標體系并沒有根據創新能力的結構展開。所以,從整體上,此次高新區評價仍然是對高新區發展狀況的總體反映。
2003年
2004年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新要求,2004年,火炬中心重新修訂原指標體系中的創新創業環境部分。2003年的指標體系和2004年的指標體系基本相同,都是從技術創新、經濟發展、創新創業環境三個方面對高新區進行評價。這兩套指標依然重點考慮了高新區的技術創新狀況,在投入、轉化、產出方面進行了一定的分解;兩套指標體系并沒有體現出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沒反映出高新區經濟增長的質量,依然是對高新區發展狀況的總體反映。
2008年 科技部 第四版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試用版) 以2005年6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考察中關村科技園區時提出的國家高新區“四位一體”的發展定位為指引,重建了對國家高新區新階段的評價導向,提出“政策評價”新思想,不是強調高新區自然發展達到的狀態,而是強調高新區對國家導向目標的實現程度 
2013年 科技部 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2013修訂版) 國家高新區的建設和發展經過十年的初創發展階段和十年的“二次創業”發展階段,正邁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總體要求是創新驅動、戰略提升。2013版評價突出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導向,建立了科學評價體系,指導園區轉型升級,希望進一步加強對國家高新區技術創新的支持和引導,進一步完善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環境,加快實施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發展戰略,努力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13-2018年 科技部火炬中心等 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 從2013-2018持續發布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由創新資源集聚、創新創業環境、創新活動績效、創新的國際化以及創新驅動發展5大方面的25個二級指標構成。《報告》以總指數形式呈現國家高新區的創新能力水平和發展狀態,分項指數和二級指標分別在5大方面揭示國家高新區的創新能力建設和創新發展績效,同時也是對國家高新區整體和各省市國家高新區群體創新發展現狀的動態監測。
表2: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2013修訂版)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賦權 來源
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
30%
1.1萬人擁有本科(含)學歷以上人數 1.0 統計
1.2企業萬元銷售收入中R&D經費支出 1.2 統計
1.3國家級研發機構數 0.9 統計
1.4 國家級孵化器數 0.8 統計
1.5內資控股企業萬人當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數 1.1 統計
1.6管委會當年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額 0.8 統計
1.7人均技術合同交易額 1.0 統計
1.8工業增加值率 1.1 統計
1.9企業利潤率 1.1 統計
1.10園區管委會的體制機制創新和有效運作評價 1.0 調查
1.11園區發展符合國家導向評價 1.0 定性
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能力
30%
2.1營業收入超3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 0.8 統計
2.2服務收入占營業總收入比例 1.1 統計
2.3人均增加值 1.1 統計
2.4高新技術企業數占企業總數比例 1.0 統計
2.5國家級產業服務促進機構數 0.8 統計
2.6萬人當年新增的知識產權數(含注冊商標) 1.0 統計
2.7萬人擁有的上市企業數量 1.0 統計
2.8企業凈資產利潤率 1.1 統計
2.9從業人員人均工資性收入占人均增加值比例 1.1 統計
2.10園區科技金融發展狀況評價 1.0 調查
2.11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型集群培育及發展狀況評價 1.0 定性
國際化和參與全球競爭能力
20%
3.1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和外籍常駐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 1.0 統計
3.2高新技術企業出口額占園區營業收入的比例 1.1 統計
3.3技術服務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例 1.0 統計
3.4企業設立的境外分支機構數 0.8 統計
3.5萬人當年新增歐美日注冊商標數 1.1 統計
3.6萬人當年新增歐美日專利授權數 1.1 統計
3.7企業累計參與制定產業國際標準數 0.9 統計
3.8當年內資控股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額 0.8 統計
3.9園區實施人才戰略與政策的績效評價 1.1 調查
3.10園區宜居性和城市服務功能的完善程度評價 1.1 定性
高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20%
4.1從業人員數增長率 1.1 統計
4.2從業人員中碩士和博士占比 1.0 統計
4.3企業數量增長率 1.1 統計
4.4企業上繳稅收總額增長率 1.0 統計
4.5企業當年新增投資總額 0.8 統計
4.6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 1.0 統計
4.7園區“政產學研資介用”合作互動與知識產權保護評價 0.9 調查
4.8園區參與評價工作所報數據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評價 1.1 定性
數據來源:科技部等網站公開信息分析整理
2. 新時期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成為重要發展主題。高新區作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前沿陣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重點,全力提升國家高新區的科學發展水平,最終實現“四大發展跨越”成為重要發展命題。即從前期探索、自我發展向肩負起創新示范和戰略引領使命跨越;從立足區域、集約發展的資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協同創新的產業組織方式跨越;從要素集中、企業集聚的產業基地向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跨越;從工業經濟、產業園區向知識經濟、創新文化和現代生態文明和諧社區、高科技產業增長極跨越[3]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的時代背景下,開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研究,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現實意義[4]
對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研究,要基于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綜合國家關于高質量發展多方面論述及高新區創新發展訴求來看,我們發現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是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發展,是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集約高效、綠色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實現從“產城分離”“產業和城市兩張皮”的發展到“產城人一體化”的“產城融合”發展[5]
從外在表現維度對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內涵加以界定,我們發現高新區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產業、城市、管理和合作四方面,即外在表征層面的產業創新發展、發展空間載體層面的城市功能拓展、內在體制機制表征方面的內部制度優化創新、對外開放合作表征方面的全方位立體化合作。即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是以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建立現代經濟體系為目標,以優化完善城市功能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為保障,以全方位立體化開放創新為引領,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一步激發創新創業潛力與活力、綜合提升高新區發展質量與效益的高效發展模式。
1.1 產業現代化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主要通過推動產業數字化(甚至產業智慧化)、數字產業化兩條路徑來實現。產業數字化指傳統行業借助信息、知識、智力等因素,通過推動機器換人、數字工廠建設、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等,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提高產業的信息化、數字化、甚至智能化水平,是培育新型生產方式的過程。從發展趨勢看,充分運用物聯網、產業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高企業供應鏈的管控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生產流程和產品智能化水平,產業智慧化是未來前進方向。數字產業化,是智慧產業化的重要內容,是將以信息、知識、智力等要素組合形成的有形與無形產品產業化,是信息技術作用于產業發展,實現物聯網、產業互聯網、大數據產業等新興業態與傳統產業發生化學反應,實現數字產業的快速發展,具體表現為物聯網、產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等新興業態的產業增加值、硬科技企業數量、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發展態勢迅猛。
1.2 產城融合化
推動高新區產城融合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完善高新區創新發展硬實力和提升創新發展軟實力兩方面。完善高新區創新發展硬實力是指高新區夯實以5G通信網絡為基礎的云網端的信息基礎設施、完善有助于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的立體化交通、航運物流等新型市政基礎設施,科學劃定開發邊界和各類生態保護紅線,優化綠地、水系等城市生態布局,支持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咖啡館等創新創業載體平臺建設,均衡住房、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有效緩解中心城區的“城市病”,促進產城融合,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提升高新區創新發展軟實力是指以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目標,引導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推進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智慧化;以塑造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區域精神為目標,通過加強城市的精細化管理與服務、人性化服務,不斷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能力,打造地區的影響力、美譽度及忠誠度。綜合來看,是從軟硬件建設兩方面,打造高新區“宜居、宜業、宜創”的良好發展環境。
1.3 管理現代化
提升高新區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首先需要激活高新區發展的內生增長動力,需要推動高新區發展的動力變革,需要通過推動管理數字化、管理創新化、管理服務化等,即全面提升高新區的管理現代化水平來實現。提升高新區管理現代化水平根本在于轉變政府職能,要深化“放管服”,要全面建設數字化政府,甚至做到智慧政務,首先就需要業務協同,數據共享,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孤島,信息系統的煙囪林立,互相隔離。缺乏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管理信息化進程。因此,政務管理的改革創新才是決定性的因素。信息化新形勢下,業務與信息化部門如何協同、融合形成合力,解決好新技術實際應用于政府產業管理與服務,才是管理信息化的核心要義,是實現政府管理服務于地區產業發展的關鍵。
1.4 合作立體化
高新區固有的發展模式中,貿易、進而出口的全球化對高新區發展成就的取得功不可沒。但高質量發展階段,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形勢波詭云譎,顯然光有貿易的全球化是不夠的,更應該注重的是創新全球化,對于高新區來說即對外開放合作的立體化、全球化。以構建創新驅動發展新模式為導向,通過拓展市際合作、省際合作、國際合作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匯聚兩種資源,提升高新區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更好地培育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實現高水平開放與高層次創新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國內及國外開放創新兩方面。國內開放創新指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擴大國內開放合作力度,建設跨區域協同創新平臺及載體,加速促進高端創新要素、服務要素和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創新的吸附效應、聚合效應、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國外開放創新指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探索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和管理體制,提升國際產業合作水平,助推本地優勢企業進行國際市場開拓與產業布局,探索區域外向型經濟與自主創新有效結合機制,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色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即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國際國內省內的交通互聯互通、產業協同協作、人文交流互動、環保齊抓共管等,將開放合作水平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攜手各方多贏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區域協同發展道路。
3. 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3.1 高質量發展評價的立足點
綜合來看,實現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也是加速高新區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故構建適合高新區的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首先需要明確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是立足于實現以下四大發展動力轉換:
表3:國家高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四大轉換

轉換主線 轉換關鍵點 轉換落腳點 轉換方向
升級產業結構 從“外延增長”
到“內生發展”
制造業智能化
價值鏈高端化
產業鏈生態化
創新鏈系統化
中高端產業形態
拓展城市功能 從“產城分離”
到“產城融合”
宜居、低碳
智慧、魅力
新型城市綜合體
變革體制機制 營造優質、高效政務環境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決策更智慧
監管更高效
服務更優質
體制改革示范區
對外開放創新 從“開放廣度”
到“開放深度”
國際國內全方位合作多
平臺載體強
創新服務優
金融創新穩
開放經濟新機制
3.2 指標體系構建原則及思路
在進行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時,首先需要正視高新區相互之間存在著諸多先天的差距,不僅僅在于我國東中西部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體量上的不平等,而且就高新區本身而言,各個國家高新區的歷史積淀、自然稟賦、社會結構、區位交通以及管理體制機制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設計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應考慮不同高新區主客觀條件的差異性對于未來高質量發展評估結論的影響,盡量縮小主客觀條件所帶來的誤差。此外,即使是處于同一區域內的高新區在批準設立時,國家所賦予的任務和定位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對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設計不僅要具有通用性,更需要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以滿足指標的可比性和合理性,以實現指標體系比較與分析的目的。在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遵循簡潔性與通用性相結合原則、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原則、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統計數據與調查數據相結合原則。
3.3 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
根據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結合國內外關于發展評價的相關實踐,構建了如下表所示的高新區高質量評價體系。該指標體系包含四個一級指標,每一個一級指標下又細分為多個評價維度,每個評價維度用一個指標進行表征,數據主要來源于統計數據與調查數據。
表4: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賦權 來源
產業現代化25% 產業數字化發展水平 生產線的自動化率、智能化水平(包括機器換人覆蓋率、數字工廠覆蓋率等) 0.022 調查
MES、PLC、WHS等智能制造軟件使用率 0.022 調查
營業收入超3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 0.022 統計
服務收入占營業總收入比例 0.022 統計
高新技術企業數占企業總數比例 0.022 統計
國家級產業服務促進機構數 0.022 統計
數字產業化發展水平 萬人當年新增的知識產權數(含注冊商標) 0.022 統計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高級復合人才占比 0.022 統計
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型集群培育及發展狀況評價 0.023 調查
國家級產業服務促進機構數 0.022 統計
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高新技術企業注冊率 0.022 統計
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 0.022 統計
產城融合化25% 完善創新發展硬實力 “云網端”的信息基礎設施覆蓋率 0.023 統計
立體化交通、航運物流等新型市政基礎設施完善率、輻射狀況評價 0.023 調查
綠地、水系等城市生態布局水平評價 0.022 調查
住房、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完善率評價 0.022 調查
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咖啡館等創新創業載體平臺建設水平評價 0.023 調查
提升創新發展軟實力 智慧城市建設水平評價 0.023 調查
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 0.023 統計
海綿城市建設水平評價 0.023 統計
高新區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評價 0.023 統計
園區宜居宜業性和城市服務功能的完善程度評價 0.023 統計
管理現代化25% 管理數字化、創新化、服務化發展水平 高新區信息化辦公軟件覆蓋率、聯通率 0.023 調查
在線市場監管服務體系覆蓋率 0.022 調查
信用監管評價體系完善狀況評價 0.022 調查
創新創業激勵扶持力度評價 0.022 調查
服務型政府建設水平評價 0.022 調查
新型政商關系評價 0.022 調查
園區科技金融發展狀況評價 0.022 調查
管委會當年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額 0.022 統計
園區管委會的體制機制創新和有效運作評價 0.022 調查
園區實施人才戰略與政策的績效評價 0.022 調查
合作立體化25% 協同創新及協作 國際協同創新平臺數量統計 0.022 統計
國內協同創新平臺及項目數量統計 0.022 統計
產業協同發展項目開展數量統計 0.022 統計
國際產能、科技等合作推進狀況評價 0.022 調查
園區“政產學研資介用”合作互動與知識產權保護評價 0.022 調查
人文交流互動等 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和外籍常駐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  0.022 調查
高新技術企業出口額占園區營業收入的比例 0.022 統計
技術服務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例 0.022 統計
企業設立的境外分支機構數 0.022 統計
萬人當年新增歐美日注冊商標數 0.022 統計
萬人當年新增歐美日專利授權數 0.022 統計
企業累計參與制定產業國際標準數 0.022 統計
當年內資控股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額 0.022 統計
說明:各項三級指標將依據區域、高新區定位等差異進行相應動態調整。指標體系有待商榷完善
4. 相關建議
4.1 完善評價考核工作機制,強化結果運用
完善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數據采集、統計分析、運行監測和動態評價等評價考核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評價考核對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引導、督促和激勵作用。組織開展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估,加強年度評價考核,強化管理;根據評估結果和區域發展需求進行針對性指導,并實施動態管理;促進地方政府優化對所在地國家高新區的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有效發揮評價對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的引導作用。
強化結果運用。充分發揮考核推動工作落實、激發工作激情、促進工作提升的“指揮棒”作用,督促各高新區進行綜合分析研判,找準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研究制定具體整改措施,抓好整改提升。同時,將各高新區考核等級與高新區的評先樹優、人員任命、資源配置等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高質量發展評價考核對高新區上下人員爭先創優、創新突破、攻堅克難的積極引導激勵作用。
4.2 強化“多方結合”,優化考核方式方法
堅持高新區管委會自評和高新區內企業他評相結合、日常監管和集中考核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分析相統一、觀摩點評和社會評價相支撐,讓事實說話,讓數據說話,讓用戶評價。探索完善“互聯網+考核”模式,以網絡調查或移動端調查等形式,組織開展企業滿意度測評等網絡評議、電話訪問等活動,全方位了解各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成就進展,尤其是“放管服”改革成效、新型政商關系構建實效、服務型政府建設實效等用戶體驗。綜合各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狀況、各級指標完成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確定考核評價等級,使考核成為推動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決策部署落實的有力抓手。
4.3 加強統計能力建設,提高數據的有效性
目前我國整體數字化政府建設水平普遍落后,難以滿足數字經濟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需求,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中也難以形成有力的數據來源支撐。同時由于缺少統一、暢通的跨部門線上辦公協作平臺,導致部門間、產業園之間業務系統未充分互聯互通,制約辦公協同效率,更加大了數據采集、統計分析的難度。需要進一步加強統計能力建設,尤其是基于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統計能力建設,加大對創新研發投入、高科技人才引進、科技金融資本總量、國外知識產權數量等高質量發展指標的數據采集與統計,同時通過加強統計制度改革,加強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信息技術運用,提高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及時性,為科學高效的進行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奠定堅實數據基礎。
4.4 加強指標與政策聯動,以評價引領發展
以指標數據變動、排名等透視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現狀,診斷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對于高新區高質量評價體系所反映出的發展問題,必須有相應的“政策工具箱”,積極儲備財稅金融、招科引技、協同創新、飛地經濟等多方面政策工具,作為下一步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可用措施和手段。即需要著重加強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研究,并與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實現聯動,以高屋建瓴的政策研究有效指導政府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實踐。
 
參考文獻:
[1]2018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政府網
[2]http://www.most.gov.cn/gxjscykfq/dtxx/  科技部網站高新區專題
[3]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科技部網站. 2018年12月29日
[4]魏禮群.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重點[J],光明日報,2018年5月29日
[5]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驅動戰略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科技部, 國科發火[2013]388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欲人妻aaaaaa无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 朋友的丰满人妻中文字幕| 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一| 小鲜肉自慰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入口| 亚洲熟妇色xxxxx亚洲|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 爆乳女仆高潮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人妻无码不卡| 中文字幕网伦射乱中文|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巨人精品福利官方导航| 最近中文字幕mv免费高清在线| 免费无码专区毛片高潮喷水|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视频手机| 爱情岛论坛永久网址首页 |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对白熟妇| 午夜免费视频| 丝袜 中出 制服 人妻 美腿|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风间由美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 性中国熟妇videofreesexwww | 亚洲 精品 综合 精品 自拍 | 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 熟妇熟女乱妇乱女网站|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