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發區轉型發展的思考——以皖江示范區為例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5-04 點擊:次
皖江示范區開發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綜合實力、產業競爭力、技術創新、綠色發展、產城融合水平等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產業支撐不強、集約集聚不夠、要素瓶頸有待突破等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必須從發展動力、發展功能、發展方式、發展體制等方面加快轉型升級。
作為首個承接產業轉移的國家區域戰略,皖江示范區高度重視開發區建設,將其作為推進區域發展的最重要抓手。在經濟新常態下,皖江示范區建設面臨著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嚴峻挑戰。因此,加快轉型升級,成為推進區域科學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發展現狀及問題
截至2014年底,皖江示范區共有省級以上開發區108家,占全省總數的62%。開發區建成區面積1047平方公里,規模上工業增加值4561億元,財政收入103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740億元,實際利用省外境內資金2711億元,分別占安徽省開發區的61%、75%、74%、70%、70%(見圖1),開發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1.園區實力明顯增強。2014年,開發區實現經營(銷售)收入2.5萬億元,占全省開發區的75%:平均每家開發區實現經營(銷售)收入231億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億元:全省經營(銷售)收入超千億的3家開發區全部在皖江示范區。19家國家級開發區中,皖江示范區占16家,其中,經開區11家、高新區3家、海關特殊監管區3家。
2.產業競爭力切實提升。合肥、蕪湖等市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成功引來埃夫特、翡葉、福德等知名機器人制造企業。合肥新站綜合試驗區形成以平板顯示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來安汊河經開區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初具規模。2014年,皖江示范區開發區排名前三位的主導產業經營銷售收入1.3萬億,占全省開發區的52%。
3.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中科院技術創新工程院、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國家電研究院安徽分院等創新成果轉化平臺落戶皖江開發區,新型平板顯示、工業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4年,皖江示范區開發區研究與發展經費(R&D)投入289億元,專利授權量2.8萬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314億元,均占全省的80%以上。
4.綠色發展持續推進。開發區注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推進產業低碳化、綠色化發展,成效明顯。2014年,皖江示范區開發區畝均投資強度達到171萬元,工業用地畝均產出192萬元,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33萬元。合肥經開區、池州經開區入圍全國首批低碳工業園區,馬鞍山集中示范區獲批國家新能源應用示范產業園區,銅陵經開區成為全國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
5.產城融合趨勢明顯。開發區建成區面積持續增加,人口不斷集聚。2014年,皖江示范區開發區常住人口344.7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承載3292人,開發區承載功能明顯增強(見圖3)。合肥經開區、宣城經開區等積極發展現代物流、商務服務、研發信息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完善產業支撐服務體系,配套建設生活服務設施,已發展為功能齊備的城,市新區。
6.體制機制活力凸顯。滁州經開區、合肥高新區等實行“全員聘用、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的公司化管理模式,提高了園區活力和管理效率。部分開發區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按照市場化運作、多元投入的建設模式,形成以蘇滁現代產業園為代表的合作共建園開發模式,以鄭蒲港新區為代表的產城一體、市場化開發模式。
當前,皖江示范區開發區建設成效明顯,但同滬蘇浙等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不少問題與差距。一是開發區小、散、弱。開發區數量較多,但經濟總量、占地規模均明顯小于滬蘇浙開發區,園區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不強。二是協同發展不夠。鄰近開發區之間產業協作不強,競爭多于合作,資源、信息不能共享。未能有效推進統籌發展。三是產業支撐不足。部分開發區主導產業集中度不高,整體實力較弱,產業特色不夠突出,整體競爭力不強。四是產出效益低。開發區尚處在量的擴張階段,集約化水平不高,畝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貢獻稅收額等指標均與省外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五是研發能力較弱。盡管開發區科技投入占比較高,但研發投入總量較小,科技成果研發能力不強,成果市場轉化能力弱,產業科技含量較低。六是存在要素瓶頸。開發區土地指標緊缺和土地閑置、粗放利用并存。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融資渠道單一、周期較長。用工難問題普遍存在。
二、轉型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拓創新,按照“高起點規劃、高品質建設、高水平承接、高強度投入、高效率服務、高效益產出”的轉型發展要求,推進由投資拉動、數量擴張、粗放發展向創新驅動、質量提升、集約發展轉變,將開發區建成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區、創新驅動與綠色發展的示范區、產城融合和功能完備的新城區、擴大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
1.推進發展動力轉型,實現創新驅動。依托國家創新工程試點省、合蕪蚌自主創新實驗區等國家創新品牌,強化科技創新,高標準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一批集知識創造、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培育為一體的科技園區,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實現由規模投資驅動型向科技創新驅動型轉變。
2.推進發展功能轉型,加快產城融合。順應新型城鎮化與工業化融合的趨勢,以產城一體化試點為突破口,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加速匯聚人氣,促進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聯動發展,推進單一的工業制造型園向多功能產業區、宜居宜業宜商的新城區轉型。
3.推進發展方式轉型,注重集約環保。以加強生態強省建設、創建綠色園區為導向,引導開發區集聚資源要素,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行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環保,促進開發區加快由粗放消耗型、環境排斥型向集約再生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4.推進發展模式轉型,加強區域聯動。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機遇,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全面融入長三角,以園區合作為抓手,加快創新區域合作模式,以承接帶動升級,加快產業和優質項目集聚,形成承接產業轉移升級、優化區域經濟分工的有效模式。
5.推動發展體制轉型,激發內生活力。按照建設有限政府、服務政府的要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強化體制機制創新,賦予開發區在城市規劃建設、環保市容管理、財政稅收管理、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更大權限。構建公平、公開、透明、便捷的綜合服務環境。
三、對策與建議
1.突出規劃引領。完善開發區規劃編制和審批程序,科學制定、嚴格實施開發區規劃。按照“產城一體、融合發展”的要求,合理確定工業、商業、居住用地比例,完善生活配套設施,實現職住平衡。加強開發區產業規劃與園區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提高規劃編制科學性和指導性。切實依法依規推進開發區建設,維護規劃權威性和嚴肅性。
2.強化產業支撐。圍繞主導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突出引進行業領軍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發展競爭力。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重點推進科技創新、研發設計、融資租賃、信息服務等平臺建設,完善商貿餐飲等生活性服務業,為開發區制造業集聚提供有力支撐。
3.加強分類指導。針對國家級、省級、省級籌建以及特殊政策園區等各類開發區,根據不同園區的發展階段,加強分類指導,研究謀劃園區定位,合理確定發展目標,選擇合適的產業發展導向,注重鄰近園區的統籌協作,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提高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4.深化園區合作。深化與沿海地方政府、開發區、戰略投資者、央企等主體合作,加快推進省內南北合作共建園區,積極探索園中園、共管園、托管園以及技術合作、項目合作、服務外包等合作共建方式。強化功能整合,實現更多開發區與出口加工區、綜合保稅區(港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5強化要素保障。加大財政對保障房、道路、水電氣等的投入,加強融資平臺建設,積極爭取國開行等政策性融資,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積極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清理閑置低效建設用地,形成土地利用雙向約束機制。支持設立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加快人才實訓基地建設,切實保障人才供給。
6.創建品牌園區。重點支持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級開發區,積極創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知名品牌園區。提高開發區擴區標準,支持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的開發區爭創各類國家級開發區。加快啟動籌建省級開發區去籌轉正工作,建立長期發展滯后的開發區摘牌退出機制。引導開發區走特色發展、錯位發展之路,建設一批產業集聚度、知名度較高的特色園區。
7.注重低碳環保。嚴格項目環保準入標準,加快開發區污水、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鼓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區和省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強化節能評估,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低碳和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創建環保生態園區。
8.創新體制機制。總結推廣蘇滁現代產業園經驗,創新園區運營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引入公司化運作機制。理順開發區管委會與所在市、縣(區)的職能關系,在行政審批權上充分授權到位,推行扁平化管理和績效考核機制。加快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在有條件的開發區復制推廣,提升管理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