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經開區致力“創新轉型升級” 鍛造新型工業化主引擎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0-08 點擊:次
1984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被賦予全國改革試驗田和開放排頭兵。32年后,在全球經濟放緩背景下,“排頭兵”再領新使命。
篳路藍縷,春華秋實。合肥經開區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開發區大有希望”的寄語。歷經23年發展,已成為全市工業發展主引擎,綜合投資環境連續多年蟬聯中西部開發區第一,2015年GDP、規上工業增加值、規上工業總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國前十,出口加工區晉升全國第六。
如今,作為“制造強省主陣地、創新高地新支撐”的合肥經開區,致力創新轉型升級發展,全面推進產業國際化、城市國際化、開放國際化,積聚新一輪發展動能,進一步鍛造全市新型工業化主引擎,在全市上下加快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征程中再擔新使命。
前瞻性思維布局產業國際化
從產業上說,國際化的布局,是在合肥經開區多年傳統產業精細發展的基礎上,主動融入世界,謀求新經濟、新發展、新優勢。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合肥經開區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產業格局和競爭力得到新提升。
全力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優勢產業品質化。一是做強海爾、晶弘等特色家電企業,打造世界級智能家電產業集群。二是推進聯合利華、統一、康師傅等快速消費品企業項目增資擴產,建設國家具有影響力的快速消費品生產基地。三是提升裝備制造和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產業,推動日立建機、合力叉車等骨干企業智能化改造,打造全國特色裝備制造基地。四是依托江汽、安凱等重點企業,繼續加大整車生產力度,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汽車產品,打造全國重要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五是做大“隱形冠軍”,讓龍迅、萬朗、威爾燃油、中辰機械等細分領域領先企業成長為全國乃至全球業界的冠軍。六是深入推進企業“機器換人”,提升質量和效益。
積極把握產業升級趨勢,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戰新產業發展規劃,加大戰新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和現代服務業招商,籌建戰新產業重大項目動態儲備庫。推進江淮汽車年產1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哈工大機器人等項目建設;聯想平板電腦11月份投產下線;加快推動海富航空年內獲批設立。加強大數據產業規劃和建設。積極規劃建設一系列創新創業平臺和基地,與清華、聯想、東湖高新等名校、名企、名機構合作,清華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聯想研發中心、清華啟迪科技城、東湖高新合肥創新中心、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集聚成“五大創新平臺”,對創新轉型升級發展形成有力支撐。
各類眾創空間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將培育形成明珠廣場眾創空間創業基地、大學城科技孵化兩大集聚區。與合肥學院合作建設中德教育示范基地、協同創新中心,與安徽大學合作建立三創學院。這些平臺與合作,成為孕育鋪天蓋地中小科技型企業,催生新經濟、新業態的搖籃。
“十三五”期間,合肥經開區設定了“2323”的發展目標,這包括了智能終端、智能家電2個千億產業,快速消費品、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3個五百億產業,新能源汽車、綠色節能建筑2個三百億產業,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公共安全3個兩百億產業。
大手筆探路城市國際化
“十三五”開局之年,合肥經開區產城融合,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高效,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要求,以國際化視野踏上城市建設新征程。
在風景秀麗的南艷湖畔,坐落著聯想全球研發中心、清華公共安全研究院、清華啟迪城等眾多新興產業基地。圍繞這片區域,該區正在積極建設一個全新的“創意研發園區”。產城融合,產業是基礎。按照“退二進三”產業布局,把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集聚作為大建設的突破口,充分利用閑置樓宇,盤活企業未建土地、低效廠房,對民營一園、繁華大道沿線進行改造,重點打造創客家園、智能裝備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園、大學生科技園、人力資源產業園“五大園中園”。
以規劃引領“雙城”。結合四規合一,高起點開展南區產城融合、空港城市風貌、空港總規修編3大總規和專項規劃、重點項目規劃22項。高品質推進大建設,全年規劃實施市、區五大類“大建設”工程165項,總投資171.5億元,涉及綜合交通、文教衛體、園林綠化、環境整治、保障房、市政設施。建設精品城市,推出明珠廣場、大學城兩個特色街區綜合整治,以精品建設展示大城市形象。加快打通外聯通道,實現宿松路貫通、明珠路西延,與政務、高新、濱湖等地無縫對接。謀劃合作化路、桐城路南延等高鐵南站與開發區路網的銜接溝通。結合軌道交通3號線建設及軌道預留線,依據軌道引導城市發展理念,對站點周邊空間研究預控,實現多樣化交通方式對接換乘。高水平打造城市生態環境,重點打造繁華大道、錦繡大道兩條“綠道”,連接翡翠湖、南艷湖兩大風景區。
“兩翼”齊飛謀求開放國際化
對于合肥經開區來說,發展不局限于提升“內核動力”,還期待站在更高的平臺上,放眼世界。今年的市政府1號文件,提出八大開放平臺戰略,在這其中,合肥航空港、合肥出口加工區、合肥進境指定口岸、合肥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這些帶有國際合作功能的特殊區域,成為合肥經開區國際化的先鋒。依托合肥出口加工區和空港經濟示范區“兩翼”開放格局,合肥經開區正加快推進開放國際化步伐。
通過幾大開放平臺的協作、互通、助力,合肥經開區推動形成跨境電商、國際物流中轉、全球合作示范區域等開放合作新局面,并反過來帶動產業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蝶變”。
合肥經開區致力于開放平臺的構筑。聚焦合肥航空港、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進境指定口岸四大開放型經濟平臺建設,吸引高端制造、金融、貿易、服務等各類資本流入,拓展加工貿易、服務貿易、保稅貿易、跨境電商等貿易方式。此外,借助中國(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契機,加快建設保稅展示交易中心及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推進線下“保稅展示交易”及線上“跨境電子商務”兩大平臺聯動發展,打造安徽省進口商品批零集散地及區域分撥中心。聚力建設空港經濟示范區,以合肥臨空產業基地、安徽對外開放新平臺、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三大定位,發展航空關聯、先進制造、集成電路、國際物流及跨境貿易等空港經濟,真正實現面向全球的開放型經濟新局面。
空港篇
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建設風鵬正舉
2013年5月,形如“熱帶魚”一般的新橋機場,正式在合肥西北“起飛”。由此,新橋機場正式“接棒”駱崗,承擔起迎來送往的責任,并肩負起繁華城市的重責。
“從駱崗到新橋,合肥機場距離市區的路程在變遠,與世界的距離卻在拉近。”這是合肥人對新橋的期待。新橋機場承載著合肥乃至安徽的樞紐夢,實現更多走出去、請進來的商機。而依托新橋機場輻射帶動的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也從此有了最終落點。
如今,歷經3年潛心發展,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風鵬正舉,向著安徽開放新平臺、國際合作先行區和前沿產業聚集地的目標昂首挺進。以空港為翼,合肥經開區欲構建全方位大開放發展格局,爭創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構筑安徽開放新平臺。依托安徽第一門戶、國家一類航空口岸——新橋國際機場,積極打造開放平臺,構筑開放通道。合肥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獲批設立,3個保稅倉和1個監管倉即將交付,展示交易和通關服務中心2017年建成。進境指定口岸申建快速推進,水果口岸獲準運行,首批水果順利入境,冰鮮水產品口岸獲準運行,食用水生動物及藥品口岸加快申報。立足合肥,輻射全省及周邊,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將被打造為安徽省口岸門類最多、檢驗最便捷、最具成本優勢的口岸高地。開通“合肥—洛杉磯”(往返)等多條國際貨運航線。設立國際快件監管中心。
打造國際合作先行區。堅持開放發展,營造符合國際標準、國際慣例、國際規則的發展環境,積極展開中德、中韓等對外合作。全力創建中德(合肥)智慧產業園,搭建中德合作和企業家交流平臺,加入中德智能制造聯盟,推進新能源汽車等對德合作項目落地,促進合肥學院中德教育示范基地建設。拉高標桿,等高對接,努力將空港打造成合肥乃至安徽國際合作示范區。
建設前沿產業集聚地。規劃建設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配套、大數據、醫藥健康“四大產業園”,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為核心,引進培育帶動力強的航空及關聯產業項目,構建以大數據、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中科院超導、重型燃氣輪機等先進制造業為支撐,航空貨運、電商物流與其他產業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并帶動現代商貿服務業和現代農業聯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