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開發區:產城融合筑新城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1-20 點擊:次
回顧改革開放40年光榮與夢想的歷程,在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錢江經濟開發區)這片土地上,滿眼都是生機與活力:
一批又一批企業(項目)、科研人員將資本和科研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及財富,無時無刻不在書寫著產業升級的故事;
一代又一代創業者、投資者隨著夢想“遷徙”,把“家的半徑”畫在了這76.94平方公里之內,掀開了城市建設的帷幕;
有人氣、有溫度、有活力……這里,既是創業的地方,更是生活的地方;
手握“以城興產,以產促城”建設法寶,開發區建設產城融合樣板,釋放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如今,一個“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和配套完善的產業新城正向我們大步走來,開發區國際化、現代化產業新城已初露崢嶸。
以人為本 產業轉型展藍圖
當“增強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成為新的發展訴求時,如何以產業發展為依托,實現人與產業協同發展,使人們從中得到更多的紅利?正如開發區的建設者所言:“人與產業密不可分,產業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人,而人又為產業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為此,如何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他們的做法是:為產業插上“生態環保”這對時代翅膀,淘汰落后產能,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釋放這座城市新的發展生機。
“20多年了,這兩根大煙囪終于不再冒煙了!”今年年初,開發區的時代印記——浙江海聯熱電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此番“功成身退”標志著開發區告別煤制集中供熱時代,將“轉戰”綠色能源,“讓位”藍天、碧水。
“隨著余杭經濟步入快車道,人們對于生態環保的認識逐漸提高,社會各界呼吁改善居住環境的聲音也越來越多。”開發區產業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順應民聲所向,開發區關停了海聯熱電廠,并由更環保的天然氣供熱項目“接棒”,全力守護好大家頭頂上的這片藍天。
實際上,這僅僅是開發區綠色發展、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之路中邁出的一小步。今年2月,開發區優化調整高能耗、低產出的印染行業,并成功關停320國道以南的8家印染企業。而對于今后這些區塊的規劃提升,開發區也有著一張清晰的“譜”。
聚焦水環境治理,開發區除了淘汰、調整污染產業外,還對上塘河流域及其支流沿線企業(園區)進行雨污分流排查整治,圍繞小林港、禾豐港、亭趾港、陸水灣港等河道流域進行雨污分流改造,為居民全力打造美麗的生活環境。
如今,扎根在開發區的人逐漸感受到,這里粗獷的傳統制造業模式漸漸褪去,低效落后企業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聚集在新型辦公大樓內的現代、科技型企業。
就拿2016年投入使用的煊赫大廈來說,他的前身是一家印染廠。正是踏著轉型升級的步伐,這方看似與時代脫軌的土地發展成了商業寫字樓。“辦公環境更好了!”這是在開發區上班的人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
“新型的辦公大樓更具現代感,與開發區這座新城正好相得益彰。”開發區規劃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說,企業“向上”、集聚發展,極大拓寬了開發區的用地空間,同時也改善了居民整體的居住環境,可以說是順勢所趨。未來我們將繼續從物理空間上實現產業與城市功能的融合以及空間整合,解決人與產業之間的矛盾,真正達到“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協同發展格局。
從無到有 整體規劃布新城
“還記得第一次來開發區時,路兩旁都是空曠的田野。放眼望去,這片土地上都是低矮的平房。就連當時比較‘先進’的興旺工業城,里面也不過只有幾棟廠房。”回憶起十幾年前初來乍到時的情形,杭州東華鏈條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支部書記張隨福仍然記憶猶新。
2000年8月,老家在甘肅隴西的張隨福跟著企業一同搬來了開發區。伴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2007年,張隨福在這里買了房,正式安家落戶。作為一名新開發區人,他已在這片沃土上工作生活了十八年。
時光荏苒,回顧這些年的變化,張隨福感慨道:“萬萬沒想到在十幾年后,這里已經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原先的荒野上立起了幢幢高樓,優質企業頻頻進駐,產業高地欣欣向榮。對比剛來時的鄉村面貌,這里變化最大的,就是城市味道變濃了,開發區越來越適合我們居住。”
這些年來,開發區城市建設的步伐從未停滯。
打破地域藩籬,76.94平方公里的城市版圖上勾畫出了新的天際線,交通道路、產業布局、公共配套、房產商業項目等統統都被建設者們囊括到規劃庫中。未來,開發區要打造成中國先進制造先行區、長三角一流科創新區以及杭州都市品質新區。
依山傍水之福地,北接京杭大運河,東臨運河二通道,西靠丁山湖、超山,南有橫山、臨平山……今年,開發區牢牢抓住自然生態資源這個“牛鼻子”,迅速搭起新城的“四梁八柱”,全面拉開建設框架。
從杭州市政府日前批復并同意實施的《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錢江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2017——2035)》中可以看到,依托寬敞的空間網絡,開發區要構建“一心三核七區、四面山水”的整體空間結構。
其中,“一心”為依托荷禹路、禾豐港,將形成開發區公共中心,涵蓋了中心生活區和生產性服務中心區;“三核”為科創教育核心、生活居住服務核心和產業服務核心三大區域;“七區”則根據開發區現有產業集聚特征及未來發展趨勢,規劃了智能制造、綠色環保、生物醫藥、物流倉儲和傳統產業提升5個產業區,以及南部居住與配套服務區、西部科教與配套服務區2個居住區。
如今,人們最大的感受是,產業與城市和諧共處,一座“產城融合”的現代化創新之城已經崛起。
已見繁花結碩果,逐夢揚帆再起航。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發展坐標系上,未來的開發區,依靠優良的工業基礎,濃厚的創業創新氛圍,再輔以日益完善的城市配套,將在深耕實體經濟的同時,扛起城市建設主戰場的擔當,朝著打造國際化、現代化產業新城的宏偉目標奮勇前行。
聚焦配套 品質生活顯魅力
“下了班可以去世紀公園散散步,晚上可以看電影、逛書店,孩子讀書的學校離工廠很近,醫院也近在咫尺。”生活在開發區的人真切地感受到,這里不僅是一片投資的沃土,更是一座生活之城。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金都夏宮、綠城藍庭、金帝海珀等高品質住宅樓燈火通明,與來來往往穿梭著的小汽車交相輝映,盡顯集聚區現代、繁華的都市氣息;熱鬧的荷禹路中心區,萬寶城綜合體人聲鼎沸,商業氣息濃郁。空氣中無處不在的生活氣息,一次次提醒著人們,開發區正在用實際行動繪制現代化城市圖景,吸引更多的百姓到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
向城市功能配套短板“開刀”,這是開發區刷新城市面貌的“重頭戲”。
“我們正不斷改善、提升基礎配套建設和服務質量,打造‘15分鐘設施使用服務圈’,讓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惠及大眾。”開發區規劃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年開發區開工建設興元路、星辰路、興中路等市政道路設施項目14個。
而與高歌猛進的城市基礎建設相契合的,是開發區教育、醫療、交通等配套的空白也在逐步被填充豐富。
新星幼兒園、育才小學、余杭高級中學、樹蘭外國語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開發區教育體系日臻完善。今年,這片希望之地上又新增了紅旗幼兒園、上環橋小學、第四小學、泉漳小學等4所學校。此外,投資3億元,總建筑面積約4.5萬平方米的城東中學遷建工程也已于9月正式開工,具有國際范的浙江理工大學時尚學院即將吹響建設的沖鋒號。
在醫療方面,繼去年五星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后,這里又將迎來杭州余杭兒童醫院和余杭邦爾兩所醫院。未來,開發區也或將在轄區內規劃建設一處綜合性三甲醫院,并新建或擴建5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人口較多、服務半徑較大的社區設置20處社區衛生站,滿足開發區居民對醫療資源的需求。
著眼交通版圖,這里“四縱七橫”的路網體系清晰、明朗。在此基礎上,開發區積極推進“三路一環”、地鐵9號線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眼下,“三路一環”即將通車,這也意味著,開發區與杭州主城之間將更加“親密無間”……
如今的開發區,夢想正逐漸照進現實。在這里,人與城市的深度融合得到完美體現,開發區要真正成為大都市區令人震撼的“反磁力”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