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園區規劃的理論與實踐
農業園區規劃的理論與實踐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2-27 點擊:次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創造了燦爛而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歷朝歷代均視農業為國家之根本。在工業和服務業蓬勃發展的今天,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依然是國家的根本問題,關系到國家的戰略安全和長治久安。但農業占社會經濟的比重下降的趨勢和整體呈現發展乏力、技術落后的現象日益嚴重,為了提升農業的專業化、技術化水平,探索作物新品種和農業新技術、新模式等創新發展路徑,在中央和地方試圖以農業園區為抓手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的總體思路下,各類農業園區建設在我國各地陸續開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農業園區是我國在近20 年內常見的一種專業類型園區,具有多種形式和不同的名稱,呈現出多類型、多尺度、多層級、多模式農業園區同步發展的格局。
根據我們在全國的實踐經驗,通常每一個縣(市)都會有一或兩個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縣(市)級農業園區,根據資料顯示,截至2018 年6 月19 日,我國共有3185 個縣(市),縣(市)層面政府主導的農業園區不少于5000 家;如果加上各類國家級和省級農業園區、專類特殊園區及數量更為龐大的由企業、個人投資的農業園區,這個數據會更驚人。
從類型層面理解,農業園區應該是產業園區的一種,具有推動農業發展的使命,但在園區的規劃管理之中,農業園區與各類工業園區、開發區、物流園區等存在較大差異,除農業園區外的上述園區用地基本以建設用地為主,以城鎮的管理模式為主導,涉及的關系和要素較為簡單,而農業園區用地以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為主,園區內部包含建設用地、農田、林地、水系等多種土地類型,涉及多種用地的管理部門,這為農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帶來了許多的困擾。
另外,在園區規劃和土地管理體系中,農業園區沒有形成國家層面的標準性規范和審批程序,同時農業園區的類型多種多樣,規劃編制單位的專業背景也各不相同,農業園區的規劃呈現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的現象,這使得農業園區的規劃和管理工作面臨許多的困惑,因而需要系統化地分析農業園區的特點和規劃技術方法的要點,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農業園區規劃編制體系。
基于以上現實需求,《農業園區規劃的理論與實踐》(張云彬, 蔣五一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2)一書:
從農業園區的類型和農業園區規劃的理論基礎入手,闡述了我國存在的農業園區類型及其發展歷程,并對農業園區規劃中應用到的農業區位理論、增長極理論、生態位理論、產業經濟理論等相關經典理論進行了解讀,形成了統領農業園區的規劃思維路徑和基本技術流程體系;
在園區整體規劃層面,對農業園區的基本功能構成和空間結構進行了深入解析,結合案例對農業園區前期策劃的方法、內容和主題創意進行了闡述,在用地空間布局模式方面總結了當前農業園區存在的多種形式,并對其功能與結構的關系進行了總結;
在專項規劃層面,本書分別對農業園區的產業規劃、游憩規劃、景觀規劃設計、基礎設施規劃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介紹;
在規劃管理控制層面,本書創新性地提出了農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并提出了農業園區建設的綜合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