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奔向“零碳”時代(零碳工業園區示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4-11 點擊:次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日前發布《關于征求工業園區可再生能源替代、全額自發自用兩類市場化并網新能源項目實施細則意見建議的公告》,就零碳工業園區示范等項目的申報細則征求意見,征求時間截至4月5日。
上述文件鼓勵無燃煤電廠且具有新增負荷的園區,開展零碳工業園區示范建設,以零碳用電為發展目標,率先開展全清潔能源供電。對于零碳園區,新增負荷供電應100%由新能源電量構成;對于配套新能源所發電量不能滿足園區供電時,所購買電量需為可再生能源綠電。園區還要通過配置產能等措施,保證電力電量供需自平衡。
包括內蒙古在內,“零碳園區”理念逐步深入多地,不少能源企業順勢而為、主動參與。
零碳能源供給成為現實
“我們基本是在一片處女地上從頭做起,一邊摸索一邊實踐。與地方政府通力配合,從規劃落地到建設投產用了不到一年時間,速度還是非常快的。”作為先行者,遠景科技集團(下稱“遠景”)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打造的鄂爾多斯遠景零碳產業園將于本月投產,該集團高級戰略總監張元向記者介紹了最新進展。
張元表示,基于鄂爾多斯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和智能電網系統,遠景在園區打造綠色能源供應體系,實現高比例、穩定的綠色能源直供,并結合綠電在電力生產過剩時出售給電網、需要時從電網取回的模式,實現100%零碳能源供給。同時,產業園通過多種儲能配置保障用電安全,通過智能物聯網實現能耗和碳排放的實時監控,為園內產品打上“零碳綠碼”。“遠景還將利用自身在可再生能源裝備、動力電池研發制造和智能物聯網領域的領軍優勢,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因此,零碳產業園對入駐企業形成了極大吸引,預計將創造數千億元產值,減排二氧化碳上億噸。”
零碳理念深入人心,帶動了更多項目提上日程。近日,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與青海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產業園”。該公司董事長高紀凡在簽約儀式上表示,青海是我國乃至全球能夠最先實現零碳能源體系的地方,有著良好的清潔能源資源優勢。隨著戰略合作協議達成,天合光能作為全球領先的光伏智慧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愿意發揮領軍企業優勢,在青海率先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產業園”,這是天合光能的重大戰略舉措,青海也將成為天合光能最重要的產業基地之一。
記者梳理發現,在江蘇、浙江、寧夏等10多個省區,與零碳園區相關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相關規劃建設如火如荼。
兼具降碳與經濟雙重效益
從“少排碳”到“凈零排放”甚至“不排碳”,園區降碳要求越來越高。在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分會主任委員陳呂軍看來,多地“不約而同”提高重視絕非偶然。
“工業部門是節能降碳的重中之重,園區則是工業部門必須牽住的‘牛鼻子’。”陳呂軍表示,我國僅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就有2500多家,“他們面臨著迅速推進能源低碳化轉型和工業綠色發展的雙重壓力,但也因綠色低碳認識水平、所處發展階段、碳排放底數等不同,存在各種各樣的減排難題。對此,有必要選擇一批綠色發展基礎好、產業體系優勢足、低碳發展意愿強、經濟實力有保障的園區,率先開展示范試點。”
事實上,打造零碳產業園不止是出于降碳需求,還能為地方帶來真金白銀的效益。“通過‘換電重卡’項目,遠景零碳產業園將幫助鄂爾多斯逐步替換現有33萬輛重型柴油卡車。按照現行電價估算,節約運營、降碳成本大約15億元。”張元舉例,以此為開端,將引導新能源商用車在運輸、環衛、城市渣土、物流、公交等場景廣泛應用,在鄂爾多斯打造新能源商用車示范運營基地。
在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看來,我國東部地區土地稀缺,高碳產業利用可再生能源降碳的資源有限,而西部地區具備接洽基礎。既要承接高載能產業轉型,也要兼顧節能降耗,零碳產業園是理想載體。“以甘肅省酒泉和嘉峪關地區為例,現有鋼鐵、煉化和水泥三大高載能產業,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動產業電氣化改造,有條件轉型升級為零碳工業基地。依靠當地風電、光伏等電能,可針對石油副產品進行電解催化和烯烴合成,改變傳統煉化工藝,還可采用綠氫技術,供給鋼鐵冶金企業進行氫冶金,替代傳統焦炭。”
“一園一策”避免“一刀切”
盡管理念先進、效益可觀,但零碳園區也不是“想建就建”。多位人士均坦言,各地產業基礎、資源分布、減排目標等條件不同,加上“千園千面”的現實情況,如何建設零碳園區沒有統一答案。
“根據不同園區的發展水平、經濟規模、主導產業、基礎設施等情況分類分級施策,以地定產、以產見碳、以碳優產。既要研究制定我國工業園區溫室氣體及多污染物協同控制行動路線圖,也要明確各類各級園區低碳轉型的行動重點。”陳呂軍提出,在全國“一盤棋”的總體部署下,打造零碳園區要科學施策,避免工業載體“一刀切”。
張元介紹,一方面,遠景攜手國際權威認證機構必維集團和中國標準研究院,發布了全球首個“國際零碳產業園標準”,針對能源、交通、生產、生態、城市、建筑六大系統,梳理出一套零碳產業園建設指南,提出覆蓋零碳能源、智能管理、產業循環與社會減碳等方面要求,并與國際相關標準接軌。“符合標準的零碳產業園應具備四大特征,構建以零碳能源為基礎的新工業體系、推動零碳產業和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具有智能管理內核,以及為區域創造低碳轉型動能。另一方面,遠景將根據地區差異,因地制宜規劃部署。比如在東部地區,土地資源緊缺,并不適合大規模布局可再生能源,我們就會采用分布式新能源的形式來給園區提供綠電。”
姜希猛建議,重點選擇工業基礎較好、土地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高載能產業轉型升級集聚區,并向建設零碳產業園區努力。此外,要創新金融手段,支持發展零碳新工業,推動清潔低碳能源相關基礎設施項目開展市場化投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