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 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 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 創新型產業集群
- 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
- 國家高新區
- 創新型城市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 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 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 國家農高區
- 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
-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 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 國家生態工業園
五部門聯合印發《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促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0-28 點擊:次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等部門關于印發《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的通知
農辦規〔2022〕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局)、供銷合作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局、供銷合作社,中國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
推進農業綠色全面轉型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任務。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以綠色化引領帶動農業現代化,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中國人民銀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制定了《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
各級農業農村、發展改革、生態環境、人民銀行、供銷合作社等部門單位要加強協作、密切配合,扎實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工作。一要創新機制推進。健全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做到目標同向、力量同匯、措施同聚,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格局。二要細化措施推進。根據創建方案,列出任務清單,細化工作措施,壓實主體責任,逐項落實,逐區推進。三要聚集資源推進。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向先行區、示范區匯聚,加大投入、加強建設,帶動區域整體全面綠色轉型。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辦公廳
2022年9月22日
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
促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
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決策部署,落實《“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要求,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力量,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以下簡稱“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全面綠色轉型,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生態保護修復和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為重點,以實現資源利用集約化、投入品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為目標,強化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搭建先行先試平臺,探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引領農業現代化建設模式,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高效推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守住農業生態安全邊界,實現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綜合考慮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類型和生態環境,分區施策、試點先行,探索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模式,以點帶面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廣泛應用。
——堅持創新驅動、集成推進。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創新、集成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以綠色創新鏈集聚綠色要素鏈、支撐綠色產業鏈。
——堅持政企協同、合力推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強化政策扶持、規范社會化服務,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引導農民、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綠色發展。
二、重點任務
(一)集成推廣農業綠色技術
1.加快應用農業資源節約集約技術。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以縣(市、區、旗)為單位制定工程措施與農機農藝融合的技術方案,因地制宜提升耕地地力。在鹽堿地面積大的縣(市、區、旗)推行洗鹽壓堿、暗管排鹽、培肥改土等土壤改良措施,選育推廣耐鹽堿作物品種。在水資源短缺的縣(市、區、旗)推行管灌、噴灌、微灌等工程節水措施,推廣全膜覆蓋集雨保墑、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農藝節水技術。在土壤酸化面積大的縣(市、區、旗)集成推廣土壤調理劑、綠肥還田等技術模式,逐步實現酸化耕地降酸改良。探索構建土壤健康指標體系,分類分區開展評價,有序推進受污染耕地、退化耕地治理。
2.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深入實施化肥減量行動,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廣緩釋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鼓勵整縣推行統測、統配、統供、統施“四統一”服務。加快構建區域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扶持發展專業化防治組織,大力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推廣高效低風險農藥,集成應用綠色防控技術和新型植保機械,促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發展。在水質超標風險高、農業生產強度大、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多的地區,明確化肥減量增效技術路徑和措施,制定化肥施用限量標準和減量方案,依法落實化肥使用總量控制要求。
3.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推廣節水節料飼喂、節水清糞等實用技術裝備,實現源頭減量。支持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建設糞肥還田利用種養結合基地,加強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計劃和臺賬管理。因地制宜推廣堆漚肥、沼氣發酵、異位發酵床等糞污處理技術,建設田間貯存和輸送管網設施,推進管網式、拖管式等施肥方式,加快推進畜禽糞肥機械化還田利用,開展畜禽養殖業氨排放控制,協同推動氨氣等惡臭物質治理。打造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模式,推動畜禽糞污由“治”向“用”轉變。
4.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在秸稈資源豐富的縣(市、區、旗)全域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行動,以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為主攻方向,確保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建立秸稈資源臺賬數據平臺,進一步摸清資源底數。因地制宜推廣秸稈深翻粉碎還田、腐熟有機肥還田等技術,加大秸稈腐熟菌劑和復合菌劑等配套產品開發應用,提高秸稈科學還田水平。鼓勵養殖場和企業利用秸稈青貯、黃貯、微貯等飼料化利用技術,打捆直燃、成型燃料等能源化利用技術,食用菌基質、栽培基質等基料化利用技術,以及紙漿、人造板材、可降解器具等原料化利用技術,促進秸稈產業化、高值化利用。建設一批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推廣應用可操作可落地的秸稈利用模式。按照合理運輸半徑,建設縣有龍頭企業、鄉鎮有收儲組織、村有收儲網點的秸稈收儲運體系。
5.治理“白色污染”。以西北地區用膜大縣為重點,開展農膜回收利用行動,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集成應用地膜機械撿拾、適期揭膜等高效回收技術。針對玉米、馬鈴薯、大豆等適宜作物,在開展應用效果評價基礎上,有序推廣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因地制宜推廣廢舊農膜再生造粒等資源化利用技術。依托縣鄉村三級農資銷售服務網絡和經營服務網點,拓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廢舊農膜回收等業務,落實農藥農膜生產、經銷主體回收處置責任,推動將沒有利用價值的廢舊農膜納入農村垃圾收集處置體系。
6.推廣農業減排固碳技術。指導先行區和示范區制定農業減排固碳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稻田水分管理、農田氮肥減量增效、牛羊精準飼喂、漁船漁機節能等減排技術,推動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農業散煤清潔能源替代。選育推廣高產、優質低碳農作物品種和高產低排放畜禽品種,降低單位產品甲烷排放強度。加快改造農業機械設備,淘汰老舊農機裝備,推廣新型節油節能農機裝備。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旗)建設規模化沼氣(生物天然氣)工程,利用設施棚頂等發展光伏農業,推進可再生能源利用。
(二)加快培育農業綠色主體
7.建設生態農場。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牽頭建設一批產地綠色、產品優質、產出高效的生態農場,力爭每個先行區和示范區建成1家以上國家級生態農場,示范帶動建成10家以上地方生態農場。支持生態農場圍繞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田園生態系統建設、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形成一套生態農場技術規范,總結推廣一批生態農業建設技術模式和設施裝備,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企業品牌、產品品牌。
8.發展綠色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培育一批為小農戶提供統防統治、代耕代種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等模式,提供線上線下結合、全產業鏈貫通、低碳有機生態的現代農業綜合解決方案。引導農業企業參與建設區域性綠色農業服務示范中心(站),推廣綠色投入品,推行綠色生產技術,開展綠色生產全程服務,帶動更多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綠色發展。引導平臺企業、物流商貿等到鄉村布局,依托農村綜合服務社、村郵站、移動網點、快遞網點等發展電商服務網點,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出村進城。
9.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提升行動,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采用科學用藥、高效用水、合理用肥等綠色生產技術,率先開展全程標準化生產。綜合運用現場觀摩、田間學校等方式,依托云課堂、視頻會議等信息化手段,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綠色技能培訓。
10.做大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研發應用減排減損技術和節能裝備,開展減排、減損、固碳、可再生能源替代等示范,在先行區和示范區打造一批綠色低碳標桿企業。引導龍頭企業積極參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農村沼氣工程、生態循環農業、綠色農資示范田、氨氣等惡臭物質排放控制等項目,加快龍頭企業畜禽糞污處理全覆蓋。鼓勵龍頭企業搭建綠色生產服務平臺,通過基地建設、生產托管、訂單合作等方式為農戶提供綠色生產經營全程服務。
(三)探索構建農業綠色政策支持體系
11.落實綠色生態導向的農業補貼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先行區和示范區聚焦耕地資源保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等重點任務,制定針對性扶持政策,加快構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支持政策體系。探索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保護行為相掛鉤的補貼發放方式,鼓勵農民采取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加厚高強度地膜和生物可降解地膜使用等措施,提高補貼精準性。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實行與農機作業量掛鉤的分年度兌付補貼資金的操作方式,指導開展報廢更新補貼,加快耗能高、污染重的老舊農機淘汰。開展土壤健康等綠色指數保險試點。
12.推廣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服務。深化“主體直報需求、農擔公司提供擔保、銀行信貸支持”直通車服務,強化綠色農業主體信息依法合規共享,鼓勵金融機構為先行區和示范區提供信貸直達專項服務,以10萬—300萬元額度貸款需求為重點,支持先行區和示范區加快培育生態農場,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龍頭企業綠色轉型,加快推廣綠色良種良技良法。
13.創新農業綠色信貸服務。建立綠色生產經營主體重大項目清單制,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法合規創新金融產品,在風險可控基礎上依法合規簡化資金申請手續和審批流程,創新完善融資結算和資金還款方式。鼓勵銀行加大對綠色農業的支持力度,對經營周期較長的農業綠色發展項目貸款,按照市場化、法制化的原則,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還款方式。支持完善農業機具、大棚設施、活體畜禽、養殖圈舍、農業商標、保險保單等農產品價值評估、市場流通抵質押登記機制,拓寬農業經營主體抵質押物范圍。
14.支持農業生產“三品一標”。鼓勵全域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示范引領農業全面綠色轉型。優先支持先行區和示范區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建設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和品牌打造,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強化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嚴厲打擊禁限用藥物使用行為,嚴格管控常規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擴大農業生產、儲運、加工全程質量追溯覆蓋范圍。實施綠色農資品牌行動,以技物結合為導向,圍繞區域農業生產特點,培育一批綠色農資綜合服務品牌。
15.支持綠色全產業鏈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先行區和示范區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等,打造一批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推進加工產能綠色低碳改造,提升全產業鏈效益。完善農產品倉儲冷鏈保鮮基礎設施,推廣農產品綠色電商模式,降低流通成本及資源損耗。認定一批休閑農業重點縣、美麗休閑鄉村,打造一批以綠水青山為主題的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建設集綠色技術咨詢、物流配送、農產品質量追溯、社會化服務等于一體的智慧服務平臺。
(四)積極創新農業綠色發展機制
16.探索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統籌推進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三品一標”(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達標合格農產品),建立健全優質農產品品質評價體系,完善優質農產品分等分級制度,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優質優價。鼓勵符合條件的地區創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統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因地制宜發展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綠色康養等產業,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研究建立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完善農業生態產品確權、量化、評估方法,探索農業生態產品價值有效實現路徑。
17.探索農業碳匯交易機制。研究建立減排固碳和核算論證體系,探索開發茶園果園、沼氣、農田等農業碳匯項目,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生產轉化為碳匯交易產品。鼓勵支持企業參與農田碳匯交易。
18.探索農業綠色發展監管約束機制。建立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農業污染源調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開展入水體污染物濃度和流量監測,評估農業面源污染負荷,定期對先行區和示范區開展監測評價。建立農業產業綠色發展負面清單,將清單與項目申報、獎評參選等掛鉤,嚴格約束浪費農業資源、過量使用農業投入品、污染農業環境等行為。健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推動省市縣對接,實現先行區和示范區全覆蓋。構建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嚴格執行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投入品生產使用等領域法律法規,壓實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責任。
三、推進措施
(一)強化協調推動。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中國人民銀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加強工作指導,健全工作機制,協調解決方案實施中的重大問題。省級農業農村、發展改革、生態環境、人民銀行、供銷合作社等部門單位負責細化任務、摸清需求,梳理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亟需突破的技術、標準、政策等任務清單。指導先行區和示范區在強化科技集成創新、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等方面先行先試,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工作格局。
(二)強化平臺聯動。搭建技術共享平臺。加強與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主體合作,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手段,建設綠色技術集成推廣云平臺,推動先進適用技術落地見效。搭建服務對接平臺。鼓勵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拓展互聯網業務,通過“云平臺”“云問診”“云課堂”提供農業綠色發展政策咨詢、技術指導等服務。引導有關金融機構和企業面向先行區和示范區,開展農資供需、產品產銷、市場信息、信貸支持等綜合服務。搭建要素匯聚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先行區和示范區制定專項優惠政策,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向農業綠色發展領域匯聚。
(三)強化創新驅動。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和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抗旱耐鹽堿新品種選育、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創新作為重要領域,加大投入、集中攻關,著力破解不同區域、不同生態類型的水土資源約束和環境治理問題。加大集成示范。集成應用農業深度節水、鹽堿地治理、綠色投入品應用、低碳加工流通等綠色技術,分生態類型、分行業領域總結凝練一批農業綠色發展主推技術模式,帶動區域農業綠色發展整體提升。健全標準體系。鼓勵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圍繞產地環境、產品加工、倉儲物流、包裝標識等環節,制修訂一批區域性綠色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地方標準、團體標準。
(四)強化市場拉動。推動展示展銷。利用中國農民豐收節、農交會、茶博會等活動,鼓勵開設農業綠色發展專區,集中展示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和綠色優質農產品。創新營銷模式。加強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打造一批特色網店,積極開展直播帶貨、云上展覽館等新型營銷方式,吸引更多城鄉居民選購綠色優質農產品。加大宣傳推介。綜合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綠色發展理念,講好品牌故事,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的美譽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