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吉安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14 點擊:

中共吉安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吉安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2015年12月2日中共吉安市委三屆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振興發展、綠色崛起的關鍵五年,是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吉安市“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一奮斗目標來編制和實施。 中國共產黨吉安市第三屆十一次全會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全面分析我市“十二五”規劃執行情況和“十三五”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認為實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也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必須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奮發有為、創新實干。全會研究了“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我市“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十二五”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吉安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貫徹省委十六字方針,牢牢把握蘇區振興機遇,緊緊圍繞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的目標,大力推動四化同步互動、三產共生演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即將總體實現,創造了吉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黨的建設發展新局面。
  
  “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提速升級,綜合實力大幅躍升。堅持加快發展、負責任發展、統籌發展、集約發展和綠色發展理念,發展升級取得歷史性進步。經濟總量實現擴張進位,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持續位居全省前列,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三年翻番,財政總收入實現四年翻番,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五年翻番;外貿出口總量在全省前移三位,規模工業增加值、實際利用外資、城鎮居民收入分別前移一位。發展的質量效益同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比、科技貢獻率等指標顯著提高。“昂起井開區龍頭、挺起吉泰走廊脊梁、立起縣域經濟支點”區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吉泰走廊上升為國家蘇區振興戰略。
  
  “十二五”時期,產業集聚步伐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加速形成。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四化同步互動、三產共生演進的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工業產業加速集聚,規模工業企業超千戶,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0億元;主導產業電子信息實現飛躍,占比達全省的“半壁江山”,躋身國家級產業示范基地;井開區綜合實力在全省前移3位,吉安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現代農業取得突破,井岡蜜柚、茶葉煙葉等六大富民產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優,“1+13”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基本建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活躍。現代服務業實現升級,十大市場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基本建成,旅游“三山一江”戰略已經奏效,井岡山旅游鞏固提升,武功山、青原山、贛江、中心城區旅游開發取得新發展,金融、電商、健康養老等新興業態迅速發展。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5.9︰50.6︰33.5。
  
  “十二五”時期,統籌發展深入推進,城鄉環境更加秀美。堅持做大中心城市與城鄉統籌、城鄉同治相結合,立足“文化廬陵、山水吉安”,做好“減量、透綠、留白、傳承、堅守”五篇文章,狠抓農民建房管控,城鄉建設品位和宜居環境大幅提升。中心城區“六大組團、八大片區”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吉泰城鎮群已顯雛形,城關鎮和中心集鎮破題發展,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6.4%。廬陵文化生態園、古后河綠廊、螺湖灣濕地等一批城市生態項目和吉安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一批公益文化項目建成,白鷺洲書院和倉口古街修繕等保留了珍貴的文脈印記。中心城市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全省宜居城市、全省文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稱號。建成一批體現廬陵風格特色的美麗鄉村示范點和示范帶,峽江水利樞紐2.5萬移民喜遷新居。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吉泰走廊全面實行生態紅線管控,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十二五”時期,改革開放成果豐碩,發展活力競相迸發。深入實施大開放主戰略,招商引資實現由引企業向引產業鏈、由工業開放向農業、服務業多領域開放的重大轉變,“十二五”累計利用外資、外貿出口分別是“十一五”的2.2倍和8.3倍;對臺招商久久為功成效顯著。“1+16”改革蹄疾步穩,擴權強鎮激發了鄉鎮發展活力,吉泰走廊先行先試改革以及城區、園區、景區、農業科技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成效明顯;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藝術中心、上海東方醫院吉安醫院合作管理走出了一條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新路;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實現突破,金融機構存貸比大幅提升;政府行政審批制度、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商事制度、文化教育體制等改革穩步推進,有效釋放了發展活力。
  
  “十二五”時期,基礎設施實現跨越,發展支撐保障有力。堅持投資拉動和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全市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順利推進。井睦高速、吉蓮高速、撫吉高速、衡茶吉鐵路、105國道改道、吉泰走廊快速通道及金樟大道、永和連心大橋、新井岡山大橋、吉陽大橋、鳳凰大橋、廬陵大橋建成,昌吉贛客專、蒙華鐵路、井岡山機場改擴建工程開工,機場11條航線旅客超50萬人次,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實現縣縣通高速、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和峽江水利樞紐全面完工并網發電,新干航電樞紐開工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有序實施,西氣東輸二線和天然氣管網工程全面完工。一批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城市防洪、農村安全飲水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順利實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得到有效提高。
  
  “十二五”時期,民生事業長足進步,百姓獲得感顯著增強。堅持以人為本,帶著感情和責任抓民生、保穩定、促和諧。教育事業實現大發展,中心城區投入20多億元新改擴建15所學校,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和農村教學點恢復成效顯著,吉安職業技術學院開學實現高職教育歷史性突破。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上海東方醫院吉安醫院、市兒童醫院以及一批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全面推進,醫療“空白村”全面消除。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藝術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城市展示館等建成,《記憶廬陵》走出國門并獲省級大獎。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應保盡保,社會救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扶貧攻堅扎實有效,特別是新一輪精準扶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六大扶貧舉措深入實施,全市貧困人口五年減少33.8萬人。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75倍和1.85倍。保障性住房建設、農村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力度前所未有,全面改善了群眾住房條件。法治吉安建設開啟新征程,“人文社區、溫馨家園”建設入選全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平安建設和公眾安全感連續位居全省前列,連續三屆榮獲平安杯。
  
  “十二五”以來的發展歷程極不平凡,吉安不僅取得來之不易的成績,更重要的是推動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歷史性轉變:發展理念從強調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向四化互動融合轉變,發展方式從注重規模速度向注重速度與質量效益并重轉變,產業結構從以傳統低端產業為主向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中高端產業轉變,發展動力從以投資為主導向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發展取向由重經濟效益向經濟與民生、社會、生態效益并重轉變。這些轉變標志著吉安站在了更高起點上。 “十二五”時期吉安之所以能取得這些進步,關鍵在于全市上下積極探索并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戰略和工作思路不動搖,堅持走對路、干對事、用對人,以堅韌的政治定力、戰略定力和實干定力,走上了一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路子。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實施四化同步互動、三產共生演進戰略,致力于“昂起井開區龍頭、挺起吉泰走廊脊梁、立起縣域經濟支點”,重點主攻“園區、城區、景區和農業科技園”四個主戰場,形成了多元推進、多點發力的生動局面;始終堅持大開放主戰略,全面擴大開放,深化各領域改革,著力創新體制、創新創業,敢想敢試、善做善成,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始終堅持加快發展和負責任發展相統一,自覺踐行統籌、集約、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為底色,以文化顯特色,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保住山、穩住水、留住鳥,堅持“五美”內涵和“八不八多”原則,沉靜務實抓發展,構筑了吉安發展的新優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重,在城市既注重拓展建設新城區又注重改造提升老城區,在農村開辟美麗鄉村和扶貧攻堅“兩個主戰場”,在社會領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教育、醫療、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民生事業,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信任。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思路理念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精神,順應時代要求,切合吉安實際,“十三五”時期必須持之以恒抓下去。
  
  二、把握發展新機遇,奮力實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1)“十三五”時期吉安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外部環境看,“十三五”時期,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主題,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增長繼續保持中高速,有利于營造較好的宏觀預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尤其是“互聯網+”不斷催生新業態,有利于加快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從市域情況看,“十三五”吉安正處在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期、區域開放融合的深化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法治吉安建設的推進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吉安作為革命老區,隨著中央蘇區振興戰略、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及新一輪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市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天生麗質”的生態優勢以及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廬陵文化蘊含的獨特文化優勢將更加凸顯。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我市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產業體系日趨健全,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發展環境明顯優化,社會建設基礎更加扎實,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十三五”時期我們也面臨著做大總量與調優結構的雙重任務,傳統動力乏力與新增長動力不足的雙重困擾,加快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重考驗,全面深化改革與依法治市的雙重挑戰,全面脫貧與全面小康的雙重壓力。尤其是經濟總量偏小,市場化程度不夠高;人才支撐乏力,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市民文明素質、法治建設水平和黨員干部能力作風有待提高。
  
  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市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市上下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科學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和實干定力,著力優結構、強動力、補短板、增實力,不斷開創吉安發展升級、綠色崛起新局面。
  
  (2)全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循“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和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省委十六字方針,緊緊圍繞“提前翻番、全面小康”的總目標,以推進經濟增長中高速、產業邁向中高端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和群眾獲得感為立足點,以改革開放、創新創業為動力,深入推進五化同步互動、三產共生演進,加快發展、加快脫貧,奮力開創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的新境界。
  
  貫徹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吉安實際,秉持繼承性、連續性和開創性的統一,在發展中始終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開放引領。始終把開放作為推動吉安振興發展的第一戰略,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在順應“臺商西進”、沿海產業轉移趨勢中把握機遇、深化合作,全面提升開放水平,促進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以開放倒逼改革,著力破除不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短板”,有效激活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
  
  ———堅持創新升級。創新是引領發展升級的第一動力。必須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大局的核心位置,聚焦引才用才重點,營造良好人才環境,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發展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
  
  ———堅持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著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均衡度和整體性。
  
  ———堅持綠色崛起。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吉安最大的財富、最寶貴的資源、最靚麗的品牌。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構建綠色環保低碳的產業體系、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綠色崛起步伐。
  
  ———堅持共建共享。共享是發展的根本取向。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社會事業,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市。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市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必須堅持法治政府、法治經濟、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提高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團結帶領全市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奮斗。
  
  對吉安而言,尤為重要的是要加快發展、加快脫貧。要始終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以吉泰走廊核心增長極的率先崛起,引領帶動全市追趕進位、縮小差距,補齊經濟發展短板;要始終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幫助羅霄山片區等地貧困群眾盡快脫貧,確保全市人民步入全面小康“一個都不掉隊”。
  
  (3)“十三五”時期吉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同時綜合考慮我市基礎條件和未來發展趨勢,今后五年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明顯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提前實現翻番目標。
  
  ———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三次產業演進融合、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壯大,現代服務業占比明顯提高,農業產業結構繼續調優,農業現代化取得重大突破;投資消費出口關系更加協調,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益明顯提升,消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加大。
  
  ———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前列。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更加完善,成功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區,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廣泛推行,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社會風尚基本形成。
  
  ———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城鄉發展更加協調,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明顯提高;居民收入增幅與經濟發展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0.5%左右,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覆蓋城鄉的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貧困縣全部提前摘帽。
  
  ———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市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基本建成文化強市。 ———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設取得重要成果。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經濟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生態文明制度創新走在全國前列。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法治吉安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治理體系和法治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三、實施吉泰走廊、脫貧攻堅、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構建協同梯度發展新格局
  
  區域協調發展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十三五”時期,要堅持區域協同與梯度發展相統一,繼續抓住蘇區振興的有利機遇,牢牢把握吉泰走廊建設、脫貧攻堅、縣域經濟發展三大重點,在協同發展中加速全面小康步伐。
  
  (4)打造吉泰走廊核心增長極。突出吉泰走廊核心增長極的戰略地位,按照“綠色空間相隔、快速通道相連、基礎設施相接、改革創新先行、機制體制共享、產業升級集聚”的思路,推進要素投入向走廊集中,把吉泰走廊打造成五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帶動區、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基本建成吉泰城鎮群,率先在全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蘇區振興發展中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昂起國家級產業園區龍頭。充分發揮經開區①和高新區②兩個國家級園區的平臺集聚效應,按照產業錯位布局、平臺共建共享、要素互聯互通的要求,率先加快發展,發揮吉泰走廊的龍頭帶動作用,提高貢獻度。經開區以建設“產業集聚、功能現代、多業并興、生態宜居”的新型工業城區為目標,高密度提升優化西區,高起點開發東區,高標準建設國家出口加工區,高質量開發金雞湖現代服務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食品醫藥等主導產業,到2020年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200億元,躋身全省先進園區十強。高新區以數字視聽產業基地為依托,聚焦發展電聲原材料、微型電聲器件、高端音響等電聲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綠色食品等產業,到2020年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700億元,初步形成“中國中部聲谷”品牌效應。
  
  打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堅持優先發展與梯度布局并重,實施吉泰走廊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升級工程,初步構建從電子元器件(零部件)———整機生產———系統集成的現代電子信息產業體系,到2020年產業規模比2015年翻一番。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努力將走廊打造成全國知名的信息化產業基地、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新能源產業基地、區域服務中心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到2020年,走廊集聚全市80%的電子信息產業和70%的工業總量,成為江西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建設江西綠色崛起先行區。堅持全域內生態紅線嚴格管控,充分釋放吉泰走廊區域生態保護的立法成果。實施通道綠化提升工程,加大郊野公園和生態廊道建設力度。在全市率先實施并全面覆蓋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加快建設吉泰城鎮群。著力優化走廊城鎮布局,加快中心城區和周邊衛星鎮及以吉水、泰和為兩翼的吉泰城鎮群建設,構建“一核兩翼三帶”區域空間格局③。推進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在走廊區域全面推進“多規合一”④。加快推進走廊交通設施建設,啟動建設走廊輕軌,拉通走廊南北快速通道,構建公交、輕軌、有軌電車多元組合的交通路網。加快吉泰走廊備用水源和天然氣一體化建設,率先建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低碳環保、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到2020年走廊區域集聚全市50%的城鎮人口,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5)推進以羅霄山片區為重點的脫貧攻堅。堅持真扶貧、扶真貧,以羅霄山片區為重點,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2017年全市貧困發生率降到3%以內,2018年五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打造全國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示范區。
  
  推進基礎設施扶貧。堅持貧困村優先、差別化扶持政策,將農村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向貧困村特別是羅霄山片區傾斜,重點推進交通、水利、電力、通信、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掃尾“最后一公里”,對貧困村全面實施村莊整治,到2020年貧困村基本公共服務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推進產業扶貧和勞務扶貧。把產業扶貧作為增強“造血”功能的根本來抓,支持引導貧困戶加入到井岡蜜柚等特色富民產業中來,推進“千村萬戶老鄉工程”;同時鼓勵因地制宜發展傳統本土產業,增強群眾致富能力,每年通過產業扶持貧困戶2萬戶以上,逐步實現每個貧困戶都有一項長效增收的主業。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公益性就業崗位安置貧困戶就業,優先提供扶貧小額信貸支持能人創業扶貧,著力完善貧困人口就業服務平臺。
  
  推進搬遷扶貧和農村安居工程建設。加快農村土坯房、危舊房改造,到2017年全面完成改造任務,使每戶貧困戶都有安全住房。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搬遷扶貧,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穩步推進貧困人口向縣城、工業園區、中心鎮、中心村有序搬遷轉移,強化移民后續保障,切實改善貧困群眾居住生活條件。
  
  推進保障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扶持一戶一畝井岡蜜柚的同時,全面實施政策兜底,形成“雙保險”。有效銜接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逐步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提高保障標準,實現應保盡保。推進大病醫療救助、貧困大學生學費資助和政府代繳養老保險、新農合等措施,幫助貧困戶越過貧困線。
  
  推進智力扶貧。優先支持貧困村發展教育,著力改善辦學條件,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和“雨露計劃”培訓,逐步實現貧困學生免費普及高中和職業中專教育,增強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能力,阻隔貧困人口代際傳遞。
  
  健全脫貧攻堅保障機制。建立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脫貧工作責任制,強化貧困縣扶貧脫貧考核。完善精準扶貧幫扶工作機制,整合市直部門幫扶力量,形成扶貧合力。繼續加大政府扶貧開發投入,逐步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完善金融服務扶貧開發機制,豐富金融扶貧產品,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加強貧困村“兩委”班子建設,增強村級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探索創新社會參與扶貧開發機制,培育扶貧向善、濟困光榮的社會新風尚。
  
  (6)加快發展特色縣域經濟。按照“做大總量、做強財力、做富百姓、做美城鄉”的要求,鼓勵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到2020年各縣(市、區)經濟實力明顯提高,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總量倍增、在全省位次前移。
  
  推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把培育優勢產業、特色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堅持差異化發展,積極打造主導產業、發展優勢產業、培育本土產業。重點打造吉州區電子信息和先進裝備制造、青原區光電信息產業和循環經濟、井岡山市陶瓷、吉安縣數字視聽、吉水縣綠色食品和軍民結合產業、峽江縣生物醫藥、新干縣鹽鹵藥化和箱包燈飾、永豐縣碳酸鈣和生物醫藥、泰和縣電子信息、遂川縣綠色食品、萬安縣電子線路板、安福縣液壓機電和綠色食品、永新縣皮革和銅制品等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力爭全市新增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10個以上、過500億元的工業園區7個以上。
  
  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按照責權統一、重心下移原則,落實簡政放權政策,加快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園區管理體制改革等,支持符合條件的縣撤縣設市,支持安福縣推進省直管縣試點工作,完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激勵型財政機制和干部人事制度,進一步釋放縣域發展活力。 促進鎮域經濟蓬勃發展。突出鄉鎮連接城鄉的紐帶作用,以擴權強鎮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作坊型工業、商貿物流、農村電商、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支持少數民族鄉加快發展,打造一批商貿重鎮、旅游名鎮、產業強鎮、宜居小鎮。加快推進以鎮村聯動為重點的美麗鄉村建設,加強鄉村治理,完善圩鎮道路管網、供電供水、垃圾污水處理、廣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社區式住宅區,引導農民就地城鎮化,著力打造一批鎮區較大、設施完善、產業興旺、特色鮮明、人口集聚、環境優美的中心鎮。
  
  四、實施三產共生演進戰略,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作為首要任務,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協同推進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7)構建新型工業體系。以“中國制造2025”為引領,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著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提升壯大傳統產業,延伸豐富產業鏈條,形成產業“生態雨林”,努力建設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環境友好、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型工業體系。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發展。以產業高端、產品終端、科技尖端、服務前端為導向,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工業比重達50%。電子信息產業以LED智能照明和通訊終端為重點,籌建產業創投基金,創建LED智能照明國檢中心,依托職業技術院校加強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推動電子信息產業提檔升級,打造以吉泰走廊為核心、各縣產業園融合配套的全國有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搶抓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主攻生物食品、中成藥、生物原料藥、微生物農藥等產品。先進裝備制造產業主攻新能源汽車、數控機床、機電設備、精密液壓件等,打造全國知名的數控機床產業基地和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風能和生物質能源,打造過百億的新能源產業基地。通用航空產業重點發展輕型飛機、航空運動產業,打造吉安(桐坪)航空運動產業園。加快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打造全省重要軍民融合產業基地。
  
  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發展。以食品、電力、化工、建材為重點,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國內同行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實現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全面提升。綠色食品產業依托生態和農業資源優勢,加強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引進和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構建中部地區優質茶葉產業帶和飲料加工、煙酒生產基地,促進綠色食品產業擴量提質增效。堅持廠網并重、協調發展,加快布局一批火電、水電、風電、生物質能等重點電力項目,做強做大電力能源產業。化工產業重點發展生物化工、林產化工、鹽化工等,有效整合資源,加強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造,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端化、精細化、清潔化發展。建材產業按照低能耗、高環保、高效益、可持續的要求,大力發展新型建材產品,實現產業鏈向高端延伸。以特色園區和循環經濟為載體,著力創新發展模式,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支持企業開展智能化成套裝備和自動化生產線改造,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創新個性化產品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加快吉安智造步伐。
  
  推動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圍繞主導產業,既抓產業鏈條延伸,又抓在地企業相互配套,打造一批特色鮮明、鏈條完整、配套緊密的產業集群。實施“百億企業培育計劃”,篩選一批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大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助其做大做強。加強產業平臺建設,推進園區商貿、金融、教育、住房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園區土地集約、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服務配套。
  
  (8)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民增收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鞏固糧食生產。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有效遏制農田撂荒現象,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行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加快建設高標準綠色生態農田,開展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調優農業產業結構。繼續堅定不移推進井岡蜜柚、茶葉煙葉、高產油茶、竹木花卉、珍貴楠木、綠色蔬菜等特色富民產業帶狀、塊狀發展。井岡蜜柚重點布局在吉泰走廊縣區和安福、永豐、萬安、永新等地,到2020年種植面積突破100萬畝,打造中部地區最大的優質蜜柚生產基地和深加工基地。茶葉重點布局在遂川、井岡山、永豐、永新、萬安、青原等地,到2020年種植面積突破40萬畝。煙葉重點布局在安福、峽江、永豐等地,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畝以上。在鞏固提升水產、畜禽等傳統養殖業的同時,立足各地資源稟賦,振興發展狗牯腦茶葉、泰和烏雞、安福火腿、新干紅橘、板鴨、肉牛、金橘等本土特色產業。推動一產“接二連三”,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縣域農產品加工園區全覆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0%以上。
  
  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引入工業化理念和市場手段,大力實施綠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打造一批綠色品牌、有機品牌。推進綠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中連片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和農產品出口基地。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保障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加大原產地品牌的宣傳力度,推進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著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有效辦法,積極引導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創新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農戶、合作社、企業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以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為龍頭,加速推進“1+13”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園區集中、先進農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重點在良種良法、農民培訓、科研創新、產業升級、多元投入上下功夫,引進龍頭企業發展精致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休閑農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健全現代農業科技保障體系。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大力推進現代裝備在農業中的運用,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智慧農業,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9)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全面實施服務業升級行動,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創新業態模式,增強服務功能,推動服務業發展明顯提速、比重明顯提高、水平明顯提升。
  
  做大做強旅游業。深入推進“三山一江一城”旅游戰略⑤,推動以井岡山為龍頭的大井岡紅色旅游一體化,促進山上山下全域聯動,建設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和全國紅色旅游精品城市,打造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加快中心城區周邊旅游景點建設,深入推進贛江百里風光帶、青原山至東固都市田園休閑觀光帶和吉安城西都市田園休閑觀光區“兩帶一區”建設,推進廬陵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打造中心城區最美后花園,形成環中心城區旅游圈。推動青原山———吉州窯、渼陂———富田、羊獅慕、峽江水利樞紐庫區等景區創建5A級景區,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4A級景區,織密以“紅、綠、古”為主要特點的吉安旅游網。推動旅游產業跨地域聯合開發,打造贛江旅游經濟帶、鄉村旅游精品帶。推進紅色旅游、養生度假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間特色文化旅游、古村古鎮旅游集群發展,創新推出空中旅游,大力推進旅游扶貧。推進“旅游+互聯網”,加快構建智慧旅游體系,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優化旅游公共服務。培育旅游龍頭企業,加強旅游商品開發和推廣,培養旅游人才隊伍,不斷增強旅游產業競爭力。
  
  加快發展金融業。健全完善各類金融業態,引進一批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證券期貨公司和保險機構,實現外資銀行零突破,積極打造江西中部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城市。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強保障的普惠金融體系,做大融資平臺,拓寬融資渠道,規范民間金融秩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金融創新試點,推動金融集聚區建設。發展互聯網金融,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發起設立包括P2P網貸、第三方支付、股權眾籌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建立常態銀企對接機制,加快推動企業上市和債券發行,創新融資工具,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轉型發展。重點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商務會展、工業設計、節能環保等產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產業逐步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創造轉變。提升電子商務應用水平,推進電子商務園區建設,實現各縣(市、區)電商產業園全覆蓋,創建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全國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完善物流體系,推動“智慧物流”發展,打造現代物流強市。 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繁榮升級。適應城鄉居民個性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培育發展健康養老、中介服務、社區服務、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態,支持發展4.0地產業,推動餐飲賓招等傳統服務業升級,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加快服務業信息化建設,建立涵蓋旅游、住宿、購物、娛樂、出行、文化等信息查詢和在線交易的大數據,促進互聯網在智能家居、健康醫療、居家養老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推動服務業信息化升級。
  
  五、實施人才創新戰略,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
  
  以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厚植發展新優勢,使創新創業成為推動產業發展升級的新引擎。
  
  (10)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堅持重點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培養實用型人才并舉,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
  
  強化高層次人才引進。主動對接國家“千人計劃”和省“贛鄱英才555工程”,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采取項目合作、股權激勵、咨詢兼職、聘請首席專家和技術顧問等形式,著力引進一批高端創新型人才。建立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儲備制度和市場化選聘機制,加快建設職業化、現代化的高素質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強化實用人才培養。發揮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學校的資源優勢,圍繞全市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學科帶頭人計劃”、“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和“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通過院校聯合辦學、校企合作辦學,培養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加強鄉土人才培養,繼續采取定向委培、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鄉土實用人才。
  
  強化人才使用管理。完善高層次人才使用管理、柔性流動、激勵等機制,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人才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11)打造創新創業平臺。堅持改革推動和政策促動并重,推動創新創業延伸拓展,培育“鋪天蓋地”的小微企業和創業群體。
  
  加快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走產學研結合道路,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對接,支持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動站,建設一批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實施“大眾創業工程”,鼓勵企業及社會機構創辦科技孵化園、返鄉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園,鼓勵支持科研技術人員、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和返鄉人員等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依托“互聯網+”等新技術,鼓勵推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推進眾創空間、小企業創業基地、微型企業孵化園等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爭創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
  
  強化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大力發展創業孵化服務、第三方專業服務、“互聯網+”創業服務等公共服務,加強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助推創新創業步入快車道。
  
  (12)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堅持放寬政策、放開市場、放活主體,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
  
  加大支持力度。降低創新創業準入門檻,落實和完善鼓勵自主創業的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等扶持政策,為創新創業開辟“綠色通道”。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支持創業活動,拓寬創新創業的融資渠道。 優化體制機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創新管理體制,轉換用人機制,整合人才資源,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產權為紐帶、項目為依托、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一批協同創新體、產業創新聯盟,構建市場導向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鼓勵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支持企業實施股權激勵,激發科技人才創新積極性。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在全社會形成創業光榮、創新可貴的價值取向。
  
  六、實施開放引領戰略,打造更宜投資創業新高地
  
  持之以恒實施大開放主戰略,不斷擴大開放領域,豐富開放內涵,提高開放水平,打造開放型經濟升級版。
  
  (13)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按照“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要求,積極參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國內合作,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
  
  強化合作對接。堅持經濟互動、資源互補、產業融合、項目對接原則,統籌推進各種交通方式和綜合樞紐建設,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和長江經濟帶重點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大力推進與上海、福建、廣東等自貿區產業對接、功能對接和發展空間對接,積極探索建設開放合作示范平臺,在更高層次擴展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形成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多向合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區域開放格局。
  
  深化人文經貿交流。深化與沿線地區在旅游、文化、生態、科技、教育、衛生等領域的合作交流,積極推動與沿線重點城市建立友好合作關系。
  
  (14)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升級。堅持三次產業聯動、內資外資并舉,在推進全領域、無差別對外開放的同時,強化招強引優導向,優化引資結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加快高水平“引進來”。深入實施“招大引強”工程,努力引進世界500強、國內200強和上市公司落戶吉安,引導外資更多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為產業轉型升級拓展新空間。繼續大力承接長珠閩地區產業轉移,深入推進央企入吉和吉商回歸創業,打造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繼續深化與港澳臺合作,全力主攻對臺招商,建立兩岸青年創業孵化園,努力把吉安打造成為全省贛臺產業合作示范區和中部地區對臺開放合作新高地。積極創新招商模式,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推動大規模“走出去”。積極支持優勢產業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鼓勵電子信息、建材等優勢產業到境外投資,推進農業企業赴境外開展農業合作開發,大力開拓海外承包工程市場。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推進我市特色產品“走出去”,鞏固出口市場份額。創新外貿發展模式,成立吉安貿易促進會,大力發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
  
  (15)構建支撐大開放格局的立體化平臺。堅持有形平臺和虛擬平臺、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兩手抓,增強平臺支撐作用。
  
  積極搭建對外交流平臺。加強與國內外重要城市的友好往來,加強與各地商協會的密切合作,積極搭建長珠閩、港澳臺等地招商平臺,推動建立以經貿交流為主的全方位合作機制。加快吉安會展中心建設,大力引進境內外知名品牌展會,提高會展業國際化、專業化、標準化和市場化水平。
  
  全面提升產業承載平臺。堅持產城互動、產城融合,穩步推進深圳南山示范園建設,加快井岡山出口加工區建設,爭取設立井岡山綜合保稅區,探索建立“自貿試驗區”,把吉安建成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支持縣(區)工業園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全面提升工業園區項目承載力和吸附力。 加快完善口岸服務平臺。全力推進井岡山機場航空口岸聯檢設施建設,開通進出口貨物空運轉關業務。加快吉安港(水運口岸)建設,設立吉安水運口岸作業區,打造統一的大吉安港,逐步形成以吉泰走廊為依托、以港口為中心的貨物集散網絡,形成水陸空立體口岸發展大格局。
  
  七、實施吉泰城鎮群與中小城鎮協同發展戰略,建設秀美宜居新家園
  
  圍繞建設大氣雅氣秀氣吉安的目標,聚焦聚力吉泰城鎮群建設,形成“中心城區+吉泰城鎮群+中小城鎮”協同梯次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16)做大做美中心城區。按照“文化廬陵、生態吉安”定位,堅持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拓展城市框架,繁榮城市經濟,凸顯文化魅力,建設贛中綜合交通樞紐、區域中心城市、山水園林城市。
  
  拓展城市框架。堅持規劃全覆蓋,“四區兩縣”⑥打破行政區域、組團式發展,構建“大吉安”城市格局。加快“六大功能組團、八大重點片區”⑦建設,推動城區由“單中心”向“多中心”轉型。進一步完善提升城中組團,產城融合推進城北組團、城南組團,加快建設城東組團、金樟組團。推開城西組團和城西高鐵片區規劃建設,圍繞物流、商貿、商務、旅游集散和文化體育等功能,對接城西都市田園休閑觀光區,打造高鐵門戶新區,建設成為城市副中心和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先行區。完善中心城區交通網絡,加快建設贛江西岸沿江路堤工程,構建“十縱八橫”主干路網⑧。到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達到80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80平方公里。
  
  繁榮城市經濟。大力發展金融證券、總部經濟、電子商務、教育培訓、商貿會展、家政服務、賓招餐飲、房地產等服務業,推進產城互促共進。強化商業布局空間管控,規避沿城市交通干道布局商業的弊端,在城南新區集中規劃建設中央商務區,引導大型高端商業健康發展,集聚城區人氣和商氣。
  
  凸顯文化魅力。堅持基礎設施建設“五個優先”,完善城市功能區劃,高標準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突出文化特色,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精心保護歷史文化遺存,打造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大力開展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完善“精品公園+生態綠廊+郊野公園”三級生態梯度,執行最嚴格的市立公園保護制度,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態城市格局,提升中心城區形象品位。
  
  (17)構建優化市域城鎮體系。圍繞集群化、組團化、特色化目標,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構筑以“一群一帶三軸三區”為主骨架的市域城鎮體系⑨,形成核心帶動、多點支撐、良性互動的城鎮化發展格局。
  
  促進城鎮體系集群發展。積極對接長江中游城市群、鄱陽湖生態城市群,完善區域城鎮體系規劃,依托京九鐵路、昌吉贛客專、贛江水道以及樟吉、撫吉、泰井高速等發展軸帶,大力推進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培育吉泰城鎮群、贛江兩岸城鎮帶、京九沿線城鎮帶等若干城鎮組團,加快建設贛江經濟帶、高鐵經濟帶。
  
  引導中小城鎮特色發展。加快發展縣級市和縣城,強化產業功能、服務功能和居住功能,構建設施完善、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新型小城市。加快建設一批全國重點鎮、全省百強中心鎮、吉泰走廊優先發展重點鎮、全市擴權強鎮試點鎮和市級示范鎮。
  
  (18)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大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實施居住證制度,完善配套服務,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農民權益保障體系,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著力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交通、通訊、垃圾和污水處理等為重點,全面提升市政公用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啟動城市快速公交和軌道交通建設,合理配置人行立交、停車場庫,建設地下交通通道,形成立體快速交通路網。推進公共自行車系統和城市綠道系統建設,大力發展低碳交通。統籌推進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布局建設一批社區和老年體育設施,加大棚戶區、“城中村”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力爭列入國家海綿城市第二批試點,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19)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堅持市、縣(市、區)、街(鄉鎮)、社區和小區五級聯動,推進網格化、智能化、精細化、人文化城市管理,建設“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諧宜居”的城市家園。
  
  推進國家智慧城市建設。構建智慧吉安“四橫兩縱”總體框架⑩,實行網格化、智能化、精細化、人文化城市管理。建設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廣覆蓋、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務應用體系。推動數字城管與平安創建網絡融合,并向社區治理、地下管線管理、工程施工現場監管等領域延伸,實現線上監管、線下處置,線上線下互動,促進城市管理的高效精準。
  
  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堅持基礎標準化、管理網格化、自治民主化、服務常態化、人才專業化、保障多元化,深化“人文社區、溫馨家園”創建,健全社區管理長效機制,完善社區文化體育及生活服務設施,構建鄰里互幫互助互動平臺,培育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社區新風尚,全面提高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和安全感。
  
  (20)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繼續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全市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
  
  建設具有廬陵風格的美麗鄉村。繼續堅持“五美”內涵,按照“八不八多”“八個禁止”要求,嚴格農民建房管控,大力推進空心村整治和空心房改造,凸顯廬陵風格,彰顯地域特色。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和開發力度,傳承延續廬陵特色風貌。
  
  加快中心村建設。以規劃為先導,采用集鎮聯中心村、中心村帶自然村的“鎮村聯動”模式,抓好中心村村莊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環境建設、公共服務配套、村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創新等,使中心村成為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公共服務輻射力和農村經濟發展帶動力明顯增強的居民永久居住點。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連片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配套完善鄉村公共服務,加快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農村社區。大力實施農村安居工程,改善農村居住條件。大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有效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加大農村污水處理力度,改善農村水系生態環境。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八、實施綠色崛起戰略,打造處處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新樣板

  
  綠色生態是吉安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家園,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吉安樣板。
  
  (21)加強生態建設。鞏固提升魅力城鄉的生態底色,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幸福指數的支撐點。
  
  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在生態保護區全面實施封山育林,推進低產低效林改造和林相改造,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保護等工程,著力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蓄積,豐富物種質量,增強森林資源生態功能。
  
  推進綠色城鄉建設。堅持生態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一體化規劃、一體化推進,堅持大尺度景觀、大面積水域、大生態綠化,加快推進生態綠廊、郊野公園等一批生態項目以及贛江百里風光帶建設,形成城市園林化、道路林蔭化、鄉村林果化、園區生態化的美好景致。
  
  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全面推行循環型工業生產方式,實施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規劃建設一批循環工業示范園區,推動工業園區、重點企業循環化改造。加快充電樁規劃建設,引進發展和推廣電動汽車。加快推動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廢物處理無害化,形成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循環型生產方式。加快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推進服務主體綠色化、服務過程清潔化。
  
  (22)加強生態保護。堅持保護為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保住山、穩住水、留住鳥,構建安全可靠的生態環保體系。
  
  強化森林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行嚴格的天然林保護制度,增強森林資源生態功能。實施自然保護區升級工程,擴展生態功能區域,提升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水平。加快建設以主要山脈、水系為重點的生態廊道,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強化水生態保護。實施轄區內河流清潔工程,強化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區域保護。全面推行“河長制”“庫長制”,保護轄區內河流、水庫生態安全。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科學劃定濕地自然恢復區,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強化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全面推進節能降耗,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高耗能行業能耗管控。加強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低碳交通工具。
  
  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增強全社會踐行生態文明的凝聚力。推行文明、節約、綠色、低碳、循環的消費理念,推進節能型機關建設,積極倡導居民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家居。實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開展綠色創建活動。推進綠色殯葬,加快公益性墓地建設。
  
  (23)加強環境治理。堅持預防為主、源頭控制、綜合治理,實行更有力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形成政府、市場、公眾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大力推進“凈空”行動。實施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設施改造升級、機動車尾氣污染和工地揚塵防治等工程,將細顆粒物等環境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落實大氣污染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大力推進“凈水”行動。加大以贛江及其支流為重點的中小河流與水庫水質綜合治理力度,嚴格控制排污總量,嚴格落實水庫“禁進”要求,實行“人放天養”,減少水體污染。突出抓好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實現工業污水全面達標排放、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逐步完善。
  
  大力推進“凈土”行動。加強土壤污染物源頭綜合治理,加快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強化礦山恢復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突出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推進城鄉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
  
  (2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責任追究的要求,積極構建科學長效的生態文明建設利益導向機制。
  
  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形成以重點開發區域為主體的經濟布局、以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框架的農業格局和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以紅線管控守住生態底色,劃定和嚴守生態、水資源、耕地“三條紅線”。
  
  嚴格環境保護監管制度。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實行嚴格的污染物源頭控制制度,嚴格落實新建項目環保準入機制,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
  
  實施嚴格的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節水型社會。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和非農建筑占用耕地,嚴格耕地占補平衡。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 完善科學化的考核評價機制。研究建立差別化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提高綠色考評權重,強化綠色發展導向。建立健全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度、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及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九、實施共享發展戰略,建設幸福新吉安
  
  堅持民生優先、公平正義、共建共享,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25)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堅持就業優先、合理分配,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確保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
  
  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著力扶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發展,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促進充分就業。完善創業保險體系、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繼續實施“千人創業萬人就業”工程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強化高校畢業生、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形成更合理的分配機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和評價機制,推行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
  
  拓展更多的增收渠道。鼓勵城市居民投資、創業、置業,支持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鼓勵農民發展特色產業,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工資性收入。健全農業補貼制度,積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大力增加轉移性收入。
  
  (26)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動城鄉居民全面、持續參加社會保險。健全“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激勵機制,做實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落實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和經辦管理,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經辦。全面提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水平。提高失業保險覆蓋范圍和統籌層次,健全預防、補償和康復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統籌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完善低保標準法定量化機制,逐步提高特困人群供養水平,健全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加強重特大疾病救助,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滿足人們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醫療需求。統籌推進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建立針對特殊人群的補缺型福利制度。提高優撫安置和軍休保障服務水平。促進公益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增加面向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供給。
  
  (27)振興發展教育事業。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弘揚崇文重教優良傳統,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基本建成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穩步提高教育質量。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機制,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大力發展優質初中、高中教育,加強“名師”“名校長”的培育和評選,打造一批全國有影響力的知名中學。加快高中學校建設,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支持井岡山大學建設,穩步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農村教育和學前教育。圍繞補齊教育“短板”,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支持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做大做強,規劃建設集產業培訓、雙創孵化、商貿居住等為一體的職業培訓產業園區,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全面完成每縣一所省級達標中職學校建設,強化校企合作和“雙師雙能型”人才培養,提高學生就業技能和本領。重視發展農村教育,義務教育經費等保障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以及薄弱學校傾斜,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改善農村寄宿學生住宿條件,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努力實現教育公平。適應人口政策調整新需求,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加快城區公辦幼兒園建設,全面完成一鄉鎮一所中心幼兒園建設,逐步完善學前教育網絡。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行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重視德育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推進“廬陵文化、經典文化、紅色文化”進校園。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校長和教師專業化水平,鼓勵優秀人才終身從教。
  
  支持發展民辦教育。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學校,引進民資創辦優質高中學校和雙語特色學校。
  
  (28)推進健康吉安建設。以滿足群眾多元化健康服務需求為目標,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以市級醫院品牌創建、縣級醫院能力提升、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村級衛生服務全覆蓋為重點的四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推進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程、中醫名醫培養工程,全面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做大做強市級三甲龍頭醫院。全面推行醫學院校畢業生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加大定向醫學生培養力度,有計劃地培養本土鄉村醫療人才。完善社區醫療網絡,探索城區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級診療機制。加強中醫重點專科建設,促進中醫事業發展。完善多元化辦醫機制,鼓勵民間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強化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與治療,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積極推進“食品放心工程”,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加強食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從嚴監管,社會共治,打造食品安全示范區。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落實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服務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質。保障婦女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興辦一批公辦民營、民辦公助養老設施,推行醫養結合等養老模式,逐步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
  
  加快體育健身事業發展。加強體育場館、休閑健身場所、公共體育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提高公共體育設施覆蓋面。積極申辦省運會,支持競技體育傳統優勢項目建設,提升競技體育整體水平。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29)提升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深入實施文化興市戰略,努力建設文化強市、打造文化名城,全面提升文化創新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傳導正確價值取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時代新風,增強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吉安城市精神的凝聚力。廣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深入開展“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不斷提升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實施全民修身行動,推出弘揚城市精神、傳承廬陵家風、倡導優良品德、踐行公共文明等具體行動,引導市民修養身心、涵養德性,打造“書香廬陵”“吉安好人”兩大文化品牌。
  
  加強文化事業建設。完善鄉鎮街道、村落社區文化活動場所,推動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傾斜,積極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快吉泰走廊文化長廊建設。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實施文化產業翻番工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促進文化與旅游、農業、科技等融合發展,不斷豐富文化產業發展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和水平。繁榮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促進文化制造業、印刷包裝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動漫游戲、文化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增強廬陵文化的影響力。充分挖掘和弘揚吉安底蘊深厚的古色文化、紅色文化、綠色文化資源,加強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啟動市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程,建設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一批鄉村博物館和歷史文化街區。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和吉安原創精品創作計劃,創作一批文化精品力作。積極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動廬陵文化融入全省、走向全國。
  
  十、實施基礎設施提升戰略,構筑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
  
  按照“規劃引領、統籌推進、集約發展、適度超前”的原則,高標準規劃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構建綜合立體、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30)建設贛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構建公路、鐵路、水運、機場相互協調,路網、管道、倉儲相互配套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構建鐵路大通道。打通吉安“貫南通北”的快捷客運通道,對接“一帶一路”福建泉州、廈門的出海通道,連接西南縱深成都、重慶的戰略通道,全面開啟高鐵新時代,構建“四縱兩橫一支線”鐵路網輥輯訛,基本形成吉安至省內主要城市1小時交通圈,至長沙、廣州、廈門等周邊主要城市3-4小時交通圈。
  
  完善公路大網絡。打通吉安與周邊都市圈的高速通道,構建“一縱二橫一射六聯絡”高速公路體系輥輰訛,進一步提升高速公路通達程度。完善國省道干線網絡,提升公路等級,打通斷頭路,形成外暢內達、外接內聯的公路交通網。改善公路微循環,推進農村公路改造,打通25戶以上自然村“最后一公里”,滿足人民群眾出行需要。
  
  疏通水運大動脈。全面改善贛江吉安段通航條件,達到三級以上航道標準,實現千噸級船舶從贛江萬安庫區直達長江,加快吉安港河東綜合碼頭、泰和沿溪貨運碼頭等建設,再現“贛江黃金水道”昔日輝煌,打造贛江經濟帶。
  
  拓展空中大走廊。加快航空口岸和機場建設,加快井岡山機場改擴建工程,拓展新航線,加密航班次,逐步實現與全國主要城市通航。以井岡山機場為依托,建設泰和臨空產業經濟區。加快桐坪、井岡山、安福等通用機場建設,完善新興通用航空服務基礎設施,構建吉安航空網絡體系。
  
  (31)打造江西重要的綠色能源基地。以構建穩定、安全、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保障體系為目標,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強化能源綜合保障能力。
  
  完善電力能源布局。堅持水、火、風、核、生物質能并舉,加快一批航電樞紐、火電等支撐性電力能源點建設,積極發展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能、核電等新能源。
  
  完善能源輸送網絡。加大電網建設和改造力度,實施電網升級、農網完善、智能化電網等工程,進一步提高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加快推進成品油管道建設和天然氣管網、車船加氣站、液化天然氣儲氣設施等項目建設,構建供、用、儲一體化燃氣輸配體系。
  
  (32)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防災減災、改善民生、促進發展,不斷提高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能力。
  
  保障水利安全。加快大中型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盡快完成規劃內中型及小型病險水庫、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任務。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與節水改造,推進“五小”水利工程,解決末級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全市每年建設高標準糧田20萬畝。
  
  保障防洪安全。推進井岡山水電站等重點水利樞紐建設,加快贛江吉安段及重要支流綜合治理,推動中心城區、縣城及重點區域達到國家防洪標準。實施山洪災害防治工程,提高地質災害防控能力。
  
  保障供水安全。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工程,基本實現農村自來水全覆蓋。實施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強城市和縣城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 (33)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水平。按照“互聯共享、融合發展”原則,深入實施信息資源整合工程、“寬帶中國”吉安工程,適度超前建設光傳輸網絡,全面普及第四代無線通信網絡,實現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網絡縱深覆蓋。加快大數據發展與運用,加強云計算中心和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平臺建設,推動“三網融合”,促進基礎設施資源共建共享。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加快推動寬帶網絡向農村覆蓋延伸,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
  
  十一、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保障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協同推進其他各項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
  
  (34)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影響全市發展的環境問題,努力營造優質高效、有序競爭、公平公正、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再造吉安發展新優勢。
  
  不斷提高服務效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清理行政審批項目,加快推進“三單一網”輥輱訛建設,加快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嚴格窗口單位管理,完善“馬上就辦”工作體系,深入推進建設工程項目并聯審批,對重大項目實行“綠色通道”。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激發發展活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和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
  
  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清理和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完善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和創新收益。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社會矛盾預防化解機制,改革信訪工作機制,加強社會組織管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突出民生福祉普惠性,創新義務教育、就業服務、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機制。
  
  (35)完善轉型升級體制機制。堅持問題倒逼,不斷破除制約創新創造的體制機制障礙。
  
  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各類市場主體按照“非禁即入”原則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積極推廣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經營性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化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轉機制改革,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新途徑,完善被征地農民保障機制。深化擴權強鎮改革,進一步擴大財政收支權、行政審批管理權、計劃單列權和經濟社會發展權。完善美麗鄉村建設管理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美麗鄉村綜合體。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中心城區、縣城和建制鎮落戶限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36)深化重點區域改革創新。聚焦吉泰走廊等重點領域的引領性改革,以重點板塊的突破帶動全市深化改革縱深推進。
  
  深化吉泰走廊改革創新。統籌吉泰走廊規劃體系,進一步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加快推進走廊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公共服務、生態建養、社會保障“六個一體化”,不斷提高吉泰走廊“融合度”和“貢獻度”。 深化工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城區、景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擴大財政權、放活人事權、下放審批權,創新自主化管理、市場化運行的工業園區體制機制;深化農業科技示范園管理改革,建立農業科研、示范和推廣機制;創新產城融合發展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健全“三山一江一城”協同發展機制,探索跨區域旅游開發新模式,構建旅游產業與廬陵文化、美麗鄉村等融合發展新機制。
  
  十二、推進依法治市,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充分發揮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圍繞保障社會公正、促進社會誠信、維護社會秩序“三大關鍵任務”,推動法治吉安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37)保障社會公正。依法規范權力運行,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有序推進地方立法。充分行使設區市立法權,加快城鄉建設管理、生態環境、歷史文化保護等重點領域的立法工作。完善立法體制機制,著力提高立法質量。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依法界定市、縣、鄉三級政府職能,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管理。完善重大決策程序,提高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水平。理順行政執法管理體制,推行綜合執法。
  
  全面促進司法公正。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推進司法公開,建立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加快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加強吉泰走廊巡回審判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38)促進社會誠信。健全完善社會誠信創建體系,引導全民守法,強化全社會規則意識、契約精神,提升誠信水平。
  
  推進政府誠信建設。健全政府決策誠信實施機制,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實行政務和行政承諾考核制度,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行政理政。
  
  加強公民、組織誠信體系建設。建立統一的社會守法信用代碼制度,建立完善企業、公民守法信用記錄制度,加快公共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平臺建設與應用。
  
  建立完善守法誠信褒獎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推行守法誠信“紅名單”和違法失信“黑名單”制度,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
  
  (39)維護社會秩序。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共治、沉向基層、綜合施治,深入推進平安吉安建設。
  
  依法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完善市、縣兩級“四位一體”工作領導機制,引入第三方力量參與信訪維穩和糾紛化解,堅持末端治理與前端預防相結合、群防群治與專打技防相結合、民生服務與治安防控相結合、法治建設與道德引領相結合,妥善化解矛盾糾紛。
  
  依法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密防范、依法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加快建設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快吉泰走廊平安示范帶建設,輻射帶動平安吉安建設深入開展。 堅持最嚴格的安全生產制度。依法強化危害食品安全、影響安全生產、損害生態環境、破壞網絡安全等問題治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強化防災減災、人防救援指揮能力建設。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十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施“十三五”規劃提供政治保障
  
  實現“十三五”各項目標任務,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實干。各級黨委要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水平,凝聚共謀發展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譜寫吉安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
  
  (40)強化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強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制度化建設,增強依法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決策科學化水平。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發展政策的工作機制。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健全決策咨詢機制。
  
  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實施領導干部素質提升計劃,全面開展干部輪訓,推進新一輪思想大解放,增強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經濟、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提高專業化水平。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深入實施“連心、強基、模范”三大工程,廣泛推行“雙聯系雙服務”制度,著力加強后進黨支部整頓,2017年全面完成村級和社區活動場所建設,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41)維護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把紀律挺在前面。嚴守黨的紀律和規矩,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遵守“一準則兩條例”輥輲訛和省委加強作風建設二十條、市委進一步規范公職人員行為十六條,全面從嚴治黨,確保政令暢通、決策落地生根。
  
  認真落實“兩個責任”。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堅持懲治和預防相結合,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廉政教育,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創新,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為推動吉安發展升級、綠色崛起提供堅強保證。
  
  堅持干事創業導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注重關心激勵干部,完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和獎懲機制,充分激發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激活和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深化黨性黨風黨紀教育,打造“紅色吉安、正氣廬陵”廉政教育品牌,引導各級干部自覺踐行為民宗旨和“三嚴三實”要求,始終保持艱苦奮斗、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
  
  (42)凝聚共奔小康的強大力量。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揚民主,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大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暢通民意,激發民智,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的共識和力量。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更好地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
  
  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主動適應軍隊新一輪改革要求,持續開展“三聯”活動,強化國防和后備力量建設。深入開展“雙擁”活動,深化“雙擁”模范城創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43)確保“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編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要堅決貫徹黨中央、省委和市委決策部署,落實本建議確定的發展理念、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各地要結合實際,編制好本地區“十三五”規劃,切實把市委“十三五”規劃建議精神落到實處。 未來五年的任務艱巨而光榮,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刻認識肩負的使命,時刻銘記承擔的責任,解放思想、堅定信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全面實現“十三五”規劃宏偉藍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注釋
  
  1.經開區: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2.高新區:吉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一核兩翼三帶”區域空間格局:“一核”即市中心城區;“兩翼”即以吉水、泰和為兩翼的副中心;“三帶”即沿105國道、金樟大道、樟吉(大廣)高速城鎮帶。
  
  4.“多規合一”: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下發《關于開展市縣“多規合一”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多規合一”,形成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
  
  5.“三山一江一城”旅游戰略:以井岡山、青原山、武功山和贛江、中心城區旅游為重點,形成山上山下互動的旅游發展格局。
  
  6.“四區兩縣”:“四區”即經開區、吉州區、青原區、廬陵新區;“兩縣”即吉安縣、吉水縣。
  
  7.“六大功能組團、八大重點片區”:中心城區城中組團、城北組團、城西組團、城東組團、城南組團、金樟組團,城南新區、贛江西堤片區、濱江新區、金樟片區、青原山對接新區、城西高鐵新區、經開區東區、吉安縣城北新區。
  
  8.中心城區“十縱八橫”主干路網:“十縱”即由西向東,分別建成站前大道、東塘邊路、君華大道、吉州大道、井岡山大道、躍進路、沿江路、青原大道、新105國道、東外環路等十條道路;“八橫”即由北向南,分別建成石溪頭大道、大橋西路、陽明路、吉福路、吉安南大道、廬陵大道、君山大道、深圳大道等八條道路。
  
  9.以“一群一帶三軸三區”為主骨架的市域城鎮體系:“一群”即吉泰走廊核心城鎮群;“一帶”即昌吉贛(京九)城鎮發展帶,包括市中心城區及新干、峽江、吉水、吉安、泰和、萬安縣城及沿線鄉鎮;“三軸”即“安福-吉安-永豐”城鎮發展軸、“安福-永新-井岡山-遂川”城鎮發展軸、“井岡山-泰和”城鎮發展軸;“三區”即“新干-峽江”城鎮互動發展區、“永新-井岡山”城鎮互動發展區、“遂川-萬安”城鎮互動發展區。
  
  10.智慧吉安“四橫兩縱”總體框架:“四橫”指基礎設施層、信息資源層、智慧應用層、綜合服務層,“兩縱”指安全保障體系與組織保障體系。
  
  11.“四縱兩橫一支線”鐵路網:“四縱”即京九通道(包括京九鐵路及昌吉贛客專)、長沙至贛州鐵路(渝長廈鐵路)、武漢至廈門鐵路、蒙西至華中鐵路煤運通道;“兩橫”即衡茶吉鐵路和吉撫武鐵路、長廈鐵路;“一支線”即分文鐵路升級改造。
  
  12.“一縱二橫一射六聯絡”高速公路體系:“一縱”即大慶至廣州國家高速公路;“二橫”即莆田至炎陵國家高速公路、泉州至南寧國家高速公路;“一射”即南昌至定南高速公路;“六聯絡”即樟樹(昌傅)至吉安高速公路、東鄉至昌傅高速公路、資溪至吉安高速公路(原撫吉高速)、吉安繞城高速公路、宜春經井岡山至遂川高速公路、湖南(桂東)至高坪至遂川高速公路。
  
  13.“三單一網”:“三單”即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一網”即政務服務網。 14.“一準則兩條例”:即《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


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吉安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2015-12-14 來源:未知 點擊:

中共吉安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吉安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2015年12月2日中共吉安市委三屆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振興發展、綠色崛起的關鍵五年,是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吉安市“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一奮斗目標來編制和實施。 中國共產黨吉安市第三屆十一次全會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三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全面分析我市“十二五”規劃執行情況和“十三五”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認為實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也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必須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奮發有為、創新實干。全會研究了“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我市“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十二五”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吉安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貫徹省委十六字方針,牢牢把握蘇區振興機遇,緊緊圍繞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的目標,大力推動四化同步互動、三產共生演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即將總體實現,創造了吉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和黨的建設發展新局面。
  
  “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提速升級,綜合實力大幅躍升。堅持加快發展、負責任發展、統籌發展、集約發展和綠色發展理念,發展升級取得歷史性進步。經濟總量實現擴張進位,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持續位居全省前列,規模工業增加值實現三年翻番,財政總收入實現四年翻番,固定資產投資實現五年翻番;外貿出口總量在全省前移三位,規模工業增加值、實際利用外資、城鎮居民收入分別前移一位。發展的質量效益同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比、科技貢獻率等指標顯著提高。“昂起井開區龍頭、挺起吉泰走廊脊梁、立起縣域經濟支點”區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吉泰走廊上升為國家蘇區振興戰略。
  
  “十二五”時期,產業集聚步伐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加速形成。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四化同步互動、三產共生演進的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工業產業加速集聚,規模工業企業超千戶,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000億元;主導產業電子信息實現飛躍,占比達全省的“半壁江山”,躋身國家級產業示范基地;井開區綜合實力在全省前移3位,吉安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現代農業取得突破,井岡蜜柚、茶葉煙葉等六大富民產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優,“1+13”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基本建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活躍。現代服務業實現升級,十大市場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基本建成,旅游“三山一江”戰略已經奏效,井岡山旅游鞏固提升,武功山、青原山、贛江、中心城區旅游開發取得新發展,金融、電商、健康養老等新興業態迅速發展。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5.9︰50.6︰33.5。
  
  “十二五”時期,統籌發展深入推進,城鄉環境更加秀美。堅持做大中心城市與城鄉統籌、城鄉同治相結合,立足“文化廬陵、山水吉安”,做好“減量、透綠、留白、傳承、堅守”五篇文章,狠抓農民建房管控,城鄉建設品位和宜居環境大幅提升。中心城區“六大組團、八大片區”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吉泰城鎮群已顯雛形,城關鎮和中心集鎮破題發展,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6.4%。廬陵文化生態園、古后河綠廊、螺湖灣濕地等一批城市生態項目和吉安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等一批公益文化項目建成,白鷺洲書院和倉口古街修繕等保留了珍貴的文脈印記。中心城市榮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全省宜居城市、全省文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稱號。建成一批體現廬陵風格特色的美麗鄉村示范點和示范帶,峽江水利樞紐2.5萬移民喜遷新居。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吉泰走廊全面實行生態紅線管控,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十二五”時期,改革開放成果豐碩,發展活力競相迸發。深入實施大開放主戰略,招商引資實現由引企業向引產業鏈、由工業開放向農業、服務業多領域開放的重大轉變,“十二五”累計利用外資、外貿出口分別是“十一五”的2.2倍和8.3倍;對臺招商久久為功成效顯著。“1+16”改革蹄疾步穩,擴權強鎮激發了鄉鎮發展活力,吉泰走廊先行先試改革以及城區、園區、景區、農業科技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成效明顯;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藝術中心、上海東方醫院吉安醫院合作管理走出了一條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新路;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實現突破,金融機構存貸比大幅提升;政府行政審批制度、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商事制度、文化教育體制等改革穩步推進,有效釋放了發展活力。
  
  “十二五”時期,基礎設施實現跨越,發展支撐保障有力。堅持投資拉動和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全市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順利推進。井睦高速、吉蓮高速、撫吉高速、衡茶吉鐵路、105國道改道、吉泰走廊快速通道及金樟大道、永和連心大橋、新井岡山大橋、吉陽大橋、鳳凰大橋、廬陵大橋建成,昌吉贛客專、蒙華鐵路、井岡山機場改擴建工程開工,機場11條航線旅客超50萬人次,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實現縣縣通高速、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和峽江水利樞紐全面完工并網發電,新干航電樞紐開工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有序實施,西氣東輸二線和天然氣管網工程全面完工。一批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城市防洪、農村安全飲水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順利實施,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得到有效提高。
  
  “十二五”時期,民生事業長足進步,百姓獲得感顯著增強。堅持以人為本,帶著感情和責任抓民生、保穩定、促和諧。教育事業實現大發展,中心城區投入20多億元新改擴建15所學校,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和農村教學點恢復成效顯著,吉安職業技術學院開學實現高職教育歷史性突破。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上海東方醫院吉安醫院、市兒童醫院以及一批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全面推進,醫療“空白村”全面消除。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藝術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城市展示館等建成,《記憶廬陵》走出國門并獲省級大獎。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應保盡保,社會救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扶貧攻堅扎實有效,特別是新一輪精準扶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六大扶貧舉措深入實施,全市貧困人口五年減少33.8萬人。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75倍和1.85倍。保障性住房建設、農村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力度前所未有,全面改善了群眾住房條件。法治吉安建設開啟新征程,“人文社區、溫馨家園”建設入選全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平安建設和公眾安全感連續位居全省前列,連續三屆榮獲平安杯。
  
  “十二五”以來的發展歷程極不平凡,吉安不僅取得來之不易的成績,更重要的是推動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歷史性轉變:發展理念從強調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向四化互動融合轉變,發展方式從注重規模速度向注重速度與質量效益并重轉變,產業結構從以傳統低端產業為主向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中高端產業轉變,發展動力從以投資為主導向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發展取向由重經濟效益向經濟與民生、社會、生態效益并重轉變。這些轉變標志著吉安站在了更高起點上。 “十二五”時期吉安之所以能取得這些進步,關鍵在于全市上下積極探索并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戰略和工作思路不動搖,堅持走對路、干對事、用對人,以堅韌的政治定力、戰略定力和實干定力,走上了一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路子。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實施四化同步互動、三產共生演進戰略,致力于“昂起井開區龍頭、挺起吉泰走廊脊梁、立起縣域經濟支點”,重點主攻“園區、城區、景區和農業科技園”四個主戰場,形成了多元推進、多點發力的生動局面;始終堅持大開放主戰略,全面擴大開放,深化各領域改革,著力創新體制、創新創業,敢想敢試、善做善成,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始終堅持加快發展和負責任發展相統一,自覺踐行統籌、集約、綠色發展理念,以綠色為底色,以文化顯特色,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保住山、穩住水、留住鳥,堅持“五美”內涵和“八不八多”原則,沉靜務實抓發展,構筑了吉安發展的新優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重,在城市既注重拓展建設新城區又注重改造提升老城區,在農村開辟美麗鄉村和扶貧攻堅“兩個主戰場”,在社會領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教育、醫療、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民生事業,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信任。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思路理念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精神,順應時代要求,切合吉安實際,“十三五”時期必須持之以恒抓下去。
  
  二、把握發展新機遇,奮力實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1)“十三五”時期吉安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外部環境看,“十三五”時期,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主題,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增長繼續保持中高速,有利于營造較好的宏觀預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尤其是“互聯網+”不斷催生新業態,有利于加快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從市域情況看,“十三五”吉安正處在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期、區域開放融合的深化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法治吉安建設的推進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吉安作為革命老區,隨著中央蘇區振興戰略、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及新一輪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市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天生麗質”的生態優勢以及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廬陵文化蘊含的獨特文化優勢將更加凸顯。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我市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產業體系日趨健全,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發展環境明顯優化,社會建設基礎更加扎實,為“十三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十三五”時期我們也面臨著做大總量與調優結構的雙重任務,傳統動力乏力與新增長動力不足的雙重困擾,加快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重考驗,全面深化改革與依法治市的雙重挑戰,全面脫貧與全面小康的雙重壓力。尤其是經濟總量偏小,市場化程度不夠高;人才支撐乏力,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市民文明素質、法治建設水平和黨員干部能力作風有待提高。
  
  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市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市上下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科學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和實干定力,著力優結構、強動力、補短板、增實力,不斷開創吉安發展升級、綠色崛起新局面。
  
  (2)全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循“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和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省委十六字方針,緊緊圍繞“提前翻番、全面小康”的總目標,以推進經濟增長中高速、產業邁向中高端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和群眾獲得感為立足點,以改革開放、創新創業為動力,深入推進五化同步互動、三產共生演進,加快發展、加快脫貧,奮力開創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的新境界。
  
  貫徹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吉安實際,秉持繼承性、連續性和開創性的統一,在發展中始終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開放引領。始終把開放作為推動吉安振興發展的第一戰略,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在順應“臺商西進”、沿海產業轉移趨勢中把握機遇、深化合作,全面提升開放水平,促進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以開放倒逼改革,著力破除不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短板”,有效激活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
  
  ———堅持創新升級。創新是引領發展升級的第一動力。必須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大局的核心位置,聚焦引才用才重點,營造良好人才環境,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發展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
  
  ———堅持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著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均衡度和整體性。
  
  ———堅持綠色崛起。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吉安最大的財富、最寶貴的資源、最靚麗的品牌。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構建綠色環保低碳的產業體系、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綠色崛起步伐。
  
  ———堅持共建共享。共享是發展的根本取向。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社會事業,強化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堅持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市。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市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必須堅持法治政府、法治經濟、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提高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團結帶領全市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奮斗。
  
  對吉安而言,尤為重要的是要加快發展、加快脫貧。要始終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以吉泰走廊核心增長極的率先崛起,引領帶動全市追趕進位、縮小差距,補齊經濟發展短板;要始終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幫助羅霄山片區等地貧困群眾盡快脫貧,確保全市人民步入全面小康“一個都不掉隊”。
  
  (3)“十三五”時期吉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同時綜合考慮我市基礎條件和未來發展趨勢,今后五年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明顯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提前實現翻番目標。
  
  ———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三次產業演進融合、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壯大,現代服務業占比明顯提高,農業產業結構繼續調優,農業現代化取得重大突破;投資消費出口關系更加協調,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益明顯提升,消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加大。
  
  ———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前列。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更加完善,成功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區,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廣泛推行,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社會風尚基本形成。
  
  ———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城鄉發展更加協調,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明顯提高;居民收入增幅與經濟發展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0.5%左右,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覆蓋城鄉的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貧困縣全部提前摘帽。
  
  ———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市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基本建成文化強市。 ———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設取得重要成果。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經濟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生態文明制度創新走在全國前列。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法治吉安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治理體系和法治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三、實施吉泰走廊、脫貧攻堅、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構建協同梯度發展新格局
  
  區域協調發展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十三五”時期,要堅持區域協同與梯度發展相統一,繼續抓住蘇區振興的有利機遇,牢牢把握吉泰走廊建設、脫貧攻堅、縣域經濟發展三大重點,在協同發展中加速全面小康步伐。
  
  (4)打造吉泰走廊核心增長極。突出吉泰走廊核心增長極的戰略地位,按照“綠色空間相隔、快速通道相連、基礎設施相接、改革創新先行、機制體制共享、產業升級集聚”的思路,推進要素投入向走廊集中,把吉泰走廊打造成五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帶動區、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基本建成吉泰城鎮群,率先在全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蘇區振興發展中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昂起國家級產業園區龍頭。充分發揮經開區①和高新區②兩個國家級園區的平臺集聚效應,按照產業錯位布局、平臺共建共享、要素互聯互通的要求,率先加快發展,發揮吉泰走廊的龍頭帶動作用,提高貢獻度。經開區以建設“產業集聚、功能現代、多業并興、生態宜居”的新型工業城區為目標,高密度提升優化西區,高起點開發東區,高標準建設國家出口加工區,高質量開發金雞湖現代服務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食品醫藥等主導產業,到2020年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200億元,躋身全省先進園區十強。高新區以數字視聽產業基地為依托,聚焦發展電聲原材料、微型電聲器件、高端音響等電聲產業以及電子信息、綠色食品等產業,到2020年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700億元,初步形成“中國中部聲谷”品牌效應。
  
  打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堅持優先發展與梯度布局并重,實施吉泰走廊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升級工程,初步構建從電子元器件(零部件)———整機生產———系統集成的現代電子信息產業體系,到2020年產業規模比2015年翻一番。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努力將走廊打造成全國知名的信息化產業基地、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新能源產業基地、區域服務中心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到2020年,走廊集聚全市80%的電子信息產業和70%的工業總量,成為江西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建設江西綠色崛起先行區。堅持全域內生態紅線嚴格管控,充分釋放吉泰走廊區域生態保護的立法成果。實施通道綠化提升工程,加大郊野公園和生態廊道建設力度。在全市率先實施并全面覆蓋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加快建設吉泰城鎮群。著力優化走廊城鎮布局,加快中心城區和周邊衛星鎮及以吉水、泰和為兩翼的吉泰城鎮群建設,構建“一核兩翼三帶”區域空間格局③。推進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在走廊區域全面推進“多規合一”④。加快推進走廊交通設施建設,啟動建設走廊輕軌,拉通走廊南北快速通道,構建公交、輕軌、有軌電車多元組合的交通路網。加快吉泰走廊備用水源和天然氣一體化建設,率先建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低碳環保、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到2020年走廊區域集聚全市50%的城鎮人口,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5)推進以羅霄山片區為重點的脫貧攻堅。堅持真扶貧、扶真貧,以羅霄山片區為重點,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2017年全市貧困發生率降到3%以內,2018年五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摘帽,打造全國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示范區。
  
  推進基礎設施扶貧。堅持貧困村優先、差別化扶持政策,將農村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向貧困村特別是羅霄山片區傾斜,重點推進交通、水利、電力、通信、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掃尾“最后一公里”,對貧困村全面實施村莊整治,到2020年貧困村基本公共服務接近全市平均水平。
  
  推進產業扶貧和勞務扶貧。把產業扶貧作為增強“造血”功能的根本來抓,支持引導貧困戶加入到井岡蜜柚等特色富民產業中來,推進“千村萬戶老鄉工程”;同時鼓勵因地制宜發展傳統本土產業,增強群眾致富能力,每年通過產業扶持貧困戶2萬戶以上,逐步實現每個貧困戶都有一項長效增收的主業。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公益性就業崗位安置貧困戶就業,優先提供扶貧小額信貸支持能人創業扶貧,著力完善貧困人口就業服務平臺。
  
  推進搬遷扶貧和農村安居工程建設。加快農村土坯房、危舊房改造,到2017年全面完成改造任務,使每戶貧困戶都有安全住房。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搬遷扶貧,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穩步推進貧困人口向縣城、工業園區、中心鎮、中心村有序搬遷轉移,強化移民后續保障,切實改善貧困群眾居住生活條件。
  
  推進保障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扶持一戶一畝井岡蜜柚的同時,全面實施政策兜底,形成“雙保險”。有效銜接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逐步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提高保障標準,實現應保盡保。推進大病醫療救助、貧困大學生學費資助和政府代繳養老保險、新農合等措施,幫助貧困戶越過貧困線。
  
  推進智力扶貧。優先支持貧困村發展教育,著力改善辦學條件,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和“雨露計劃”培訓,逐步實現貧困學生免費普及高中和職業中專教育,增強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能力,阻隔貧困人口代際傳遞。
  
  健全脫貧攻堅保障機制。建立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脫貧工作責任制,強化貧困縣扶貧脫貧考核。完善精準扶貧幫扶工作機制,整合市直部門幫扶力量,形成扶貧合力。繼續加大政府扶貧開發投入,逐步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完善金融服務扶貧開發機制,豐富金融扶貧產品,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加強貧困村“兩委”班子建設,增強村級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探索創新社會參與扶貧開發機制,培育扶貧向善、濟困光榮的社會新風尚。
  
  (6)加快發展特色縣域經濟。按照“做大總量、做強財力、做富百姓、做美城鄉”的要求,鼓勵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到2020年各縣(市、區)經濟實力明顯提高,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總量倍增、在全省位次前移。
  
  推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把培育優勢產業、特色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堅持差異化發展,積極打造主導產業、發展優勢產業、培育本土產業。重點打造吉州區電子信息和先進裝備制造、青原區光電信息產業和循環經濟、井岡山市陶瓷、吉安縣數字視聽、吉水縣綠色食品和軍民結合產業、峽江縣生物醫藥、新干縣鹽鹵藥化和箱包燈飾、永豐縣碳酸鈣和生物醫藥、泰和縣電子信息、遂川縣綠色食品、萬安縣電子線路板、安福縣液壓機電和綠色食品、永新縣皮革和銅制品等一批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力爭全市新增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特色產業集群10個以上、過500億元的工業園區7個以上。
  
  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按照責權統一、重心下移原則,落實簡政放權政策,加快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園區管理體制改革等,支持符合條件的縣撤縣設市,支持安福縣推進省直管縣試點工作,完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激勵型財政機制和干部人事制度,進一步釋放縣域發展活力。 促進鎮域經濟蓬勃發展。突出鄉鎮連接城鄉的紐帶作用,以擴權強鎮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作坊型工業、商貿物流、農村電商、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支持少數民族鄉加快發展,打造一批商貿重鎮、旅游名鎮、產業強鎮、宜居小鎮。加快推進以鎮村聯動為重點的美麗鄉村建設,加強鄉村治理,完善圩鎮道路管網、供電供水、垃圾污水處理、廣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社區式住宅區,引導農民就地城鎮化,著力打造一批鎮區較大、設施完善、產業興旺、特色鮮明、人口集聚、環境優美的中心鎮。
  
  四、實施三產共生演進戰略,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作為首要任務,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協同推進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7)構建新型工業體系。以“中國制造2025”為引領,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著力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提升壯大傳統產業,延伸豐富產業鏈條,形成產業“生態雨林”,努力建設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環境友好、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型工業體系。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發展。以產業高端、產品終端、科技尖端、服務前端為導向,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通用航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工業比重達50%。電子信息產業以LED智能照明和通訊終端為重點,籌建產業創投基金,創建LED智能照明國檢中心,依托職業技術院校加強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推動電子信息產業提檔升級,打造以吉泰走廊為核心、各縣產業園融合配套的全國有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搶抓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主攻生物食品、中成藥、生物原料藥、微生物農藥等產品。先進裝備制造產業主攻新能源汽車、數控機床、機電設備、精密液壓件等,打造全國知名的數控機床產業基地和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風能和生物質能源,打造過百億的新能源產業基地。通用航空產業重點發展輕型飛機、航空運動產業,打造吉安(桐坪)航空運動產業園。加快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打造全省重要軍民融合產業基地。
  
  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發展。以食品、電力、化工、建材為重點,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國內同行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實現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全面提升。綠色食品產業依托生態和農業資源優勢,加強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引進和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構建中部地區優質茶葉產業帶和飲料加工、煙酒生產基地,促進綠色食品產業擴量提質增效。堅持廠網并重、協調發展,加快布局一批火電、水電、風電、生物質能等重點電力項目,做強做大電力能源產業。化工產業重點發展生物化工、林產化工、鹽化工等,有效整合資源,加強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造,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端化、精細化、清潔化發展。建材產業按照低能耗、高環保、高效益、可持續的要求,大力發展新型建材產品,實現產業鏈向高端延伸。以特色園區和循環經濟為載體,著力創新發展模式,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支持企業開展智能化成套裝備和自動化生產線改造,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創新個性化產品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加快吉安智造步伐。
  
  推動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圍繞主導產業,既抓產業鏈條延伸,又抓在地企業相互配套,打造一批特色鮮明、鏈條完整、配套緊密的產業集群。實施“百億企業培育計劃”,篩選一批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大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助其做大做強。加強產業平臺建設,推進園區商貿、金融、教育、住房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園區土地集約、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服務配套。
  
  (8)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民增收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鞏固糧食生產。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有效遏制農田撂荒現象,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行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加快建設高標準綠色生態農田,開展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調優農業產業結構。繼續堅定不移推進井岡蜜柚、茶葉煙葉、高產油茶、竹木花卉、珍貴楠木、綠色蔬菜等特色富民產業帶狀、塊狀發展。井岡蜜柚重點布局在吉泰走廊縣區和安福、永豐、萬安、永新等地,到2020年種植面積突破100萬畝,打造中部地區最大的優質蜜柚生產基地和深加工基地。茶葉重點布局在遂川、井岡山、永豐、永新、萬安、青原等地,到2020年種植面積突破40萬畝。煙葉重點布局在安福、峽江、永豐等地,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畝以上。在鞏固提升水產、畜禽等傳統養殖業的同時,立足各地資源稟賦,振興發展狗牯腦茶葉、泰和烏雞、安福火腿、新干紅橘、板鴨、肉牛、金橘等本土特色產業。推動一產“接二連三”,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縣域農產品加工園區全覆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0%以上。
  
  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引入工業化理念和市場手段,大力實施綠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打造一批綠色品牌、有機品牌。推進綠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中連片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和農產品出口基地。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保障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加大原產地品牌的宣傳力度,推進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著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有效辦法,積極引導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創新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農戶、合作社、企業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以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為龍頭,加速推進“1+13”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積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園區集中、先進農業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重點在良種良法、農民培訓、科研創新、產業升級、多元投入上下功夫,引進龍頭企業發展精致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休閑農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健全現代農業科技保障體系。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大力推進現代裝備在農業中的運用,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智慧農業,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9)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全面實施服務業升級行動,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創新業態模式,增強服務功能,推動服務業發展明顯提速、比重明顯提高、水平明顯提升。
  
  做大做強旅游業。深入推進“三山一江一城”旅游戰略⑤,推動以井岡山為龍頭的大井岡紅色旅游一體化,促進山上山下全域聯動,建設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和全國紅色旅游精品城市,打造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加快中心城區周邊旅游景點建設,深入推進贛江百里風光帶、青原山至東固都市田園休閑觀光帶和吉安城西都市田園休閑觀光區“兩帶一區”建設,推進廬陵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打造中心城區最美后花園,形成環中心城區旅游圈。推動青原山———吉州窯、渼陂———富田、羊獅慕、峽江水利樞紐庫區等景區創建5A級景區,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4A級景區,織密以“紅、綠、古”為主要特點的吉安旅游網。推動旅游產業跨地域聯合開發,打造贛江旅游經濟帶、鄉村旅游精品帶。推進紅色旅游、養生度假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間特色文化旅游、古村古鎮旅游集群發展,創新推出空中旅游,大力推進旅游扶貧。推進“旅游+互聯網”,加快構建智慧旅游體系,實現線上線下互動。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優化旅游公共服務。培育旅游龍頭企業,加強旅游商品開發和推廣,培養旅游人才隊伍,不斷增強旅游產業競爭力。
  
  加快發展金融業。健全完善各類金融業態,引進一批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證券期貨公司和保險機構,實現外資銀行零突破,積極打造江西中部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城市。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強保障的普惠金融體系,做大融資平臺,拓寬融資渠道,規范民間金融秩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金融創新試點,推動金融集聚區建設。發展互聯網金融,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發起設立包括P2P網貸、第三方支付、股權眾籌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建立常態銀企對接機制,加快推動企業上市和債券發行,創新融資工具,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轉型發展。重點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商務會展、工業設計、節能環保等產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產業逐步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創造轉變。提升電子商務應用水平,推進電子商務園區建設,實現各縣(市、區)電商產業園全覆蓋,創建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全國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完善物流體系,推動“智慧物流”發展,打造現代物流強市。 促進生活性服務業繁榮升級。適應城鄉居民個性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培育發展健康養老、中介服務、社區服務、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態,支持發展4.0地產業,推動餐飲賓招等傳統服務業升級,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加快服務業信息化建設,建立涵蓋旅游、住宿、購物、娛樂、出行、文化等信息查詢和在線交易的大數據,促進互聯網在智能家居、健康醫療、居家養老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推動服務業信息化升級。
  
  五、實施人才創新戰略,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
  
  以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厚植發展新優勢,使創新創業成為推動產業發展升級的新引擎。
  
  (10)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堅持重點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培養實用型人才并舉,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
  
  強化高層次人才引進。主動對接國家“千人計劃”和省“贛鄱英才555工程”,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采取項目合作、股權激勵、咨詢兼職、聘請首席專家和技術顧問等形式,著力引進一批高端創新型人才。建立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儲備制度和市場化選聘機制,加快建設職業化、現代化的高素質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強化實用人才培養。發揮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學校的資源優勢,圍繞全市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學科帶頭人計劃”、“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和“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通過院校聯合辦學、校企合作辦學,培養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加強鄉土人才培養,繼續采取定向委培、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鄉土實用人才。
  
  強化人才使用管理。完善高層次人才使用管理、柔性流動、激勵等機制,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人才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11)打造創新創業平臺。堅持改革推動和政策促動并重,推動創新創業延伸拓展,培育“鋪天蓋地”的小微企業和創業群體。
  
  加快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走產學研結合道路,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對接,支持企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動站,建設一批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實施“大眾創業工程”,鼓勵企業及社會機構創辦科技孵化園、返鄉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園,鼓勵支持科研技術人員、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和返鄉人員等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依托“互聯網+”等新技術,鼓勵推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推進眾創空間、小企業創業基地、微型企業孵化園等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爭創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
  
  強化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大力發展創業孵化服務、第三方專業服務、“互聯網+”創業服務等公共服務,加強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助推創新創業步入快車道。
  
  (12)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堅持放寬政策、放開市場、放活主體,營造創新創業良好氛圍。
  
  加大支持力度。降低創新創業準入門檻,落實和完善鼓勵自主創業的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等扶持政策,為創新創業開辟“綠色通道”。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支持創業活動,拓寬創新創業的融資渠道。 優化體制機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創新管理體制,轉換用人機制,整合人才資源,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產權為紐帶、項目為依托、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一批協同創新體、產業創新聯盟,構建市場導向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鼓勵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支持企業實施股權激勵,激發科技人才創新積極性。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在全社會形成創業光榮、創新可貴的價值取向。
  
  六、實施開放引領戰略,打造更宜投資創業新高地
  
  持之以恒實施大開放主戰略,不斷擴大開放領域,豐富開放內涵,提高開放水平,打造開放型經濟升級版。
  
  (13)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按照“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要求,積極參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國內合作,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
  
  強化合作對接。堅持經濟互動、資源互補、產業融合、項目對接原則,統籌推進各種交通方式和綜合樞紐建設,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和長江經濟帶重點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大力推進與上海、福建、廣東等自貿區產業對接、功能對接和發展空間對接,積極探索建設開放合作示范平臺,在更高層次擴展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形成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多向合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區域開放格局。
  
  深化人文經貿交流。深化與沿線地區在旅游、文化、生態、科技、教育、衛生等領域的合作交流,積極推動與沿線重點城市建立友好合作關系。
  
  (14)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升級。堅持三次產業聯動、內資外資并舉,在推進全領域、無差別對外開放的同時,強化招強引優導向,優化引資結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加快高水平“引進來”。深入實施“招大引強”工程,努力引進世界500強、國內200強和上市公司落戶吉安,引導外資更多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為產業轉型升級拓展新空間。繼續大力承接長珠閩地區產業轉移,深入推進央企入吉和吉商回歸創業,打造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繼續深化與港澳臺合作,全力主攻對臺招商,建立兩岸青年創業孵化園,努力把吉安打造成為全省贛臺產業合作示范區和中部地區對臺開放合作新高地。積極創新招商模式,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推動大規模“走出去”。積極支持優勢產業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鼓勵電子信息、建材等優勢產業到境外投資,推進農業企業赴境外開展農業合作開發,大力開拓海外承包工程市場。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推進我市特色產品“走出去”,鞏固出口市場份額。創新外貿發展模式,成立吉安貿易促進會,大力發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
  
  (15)構建支撐大開放格局的立體化平臺。堅持有形平臺和虛擬平臺、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兩手抓,增強平臺支撐作用。
  
  積極搭建對外交流平臺。加強與國內外重要城市的友好往來,加強與各地商協會的密切合作,積極搭建長珠閩、港澳臺等地招商平臺,推動建立以經貿交流為主的全方位合作機制。加快吉安會展中心建設,大力引進境內外知名品牌展會,提高會展業國際化、專業化、標準化和市場化水平。
  
  全面提升產業承載平臺。堅持產城互動、產城融合,穩步推進深圳南山示范園建設,加快井岡山出口加工區建設,爭取設立井岡山綜合保稅區,探索建立“自貿試驗區”,把吉安建成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支持縣(區)工業園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全面提升工業園區項目承載力和吸附力。 加快完善口岸服務平臺。全力推進井岡山機場航空口岸聯檢設施建設,開通進出口貨物空運轉關業務。加快吉安港(水運口岸)建設,設立吉安水運口岸作業區,打造統一的大吉安港,逐步形成以吉泰走廊為依托、以港口為中心的貨物集散網絡,形成水陸空立體口岸發展大格局。
  
  七、實施吉泰城鎮群與中小城鎮協同發展戰略,建設秀美宜居新家園
  
  圍繞建設大氣雅氣秀氣吉安的目標,聚焦聚力吉泰城鎮群建設,形成“中心城區+吉泰城鎮群+中小城鎮”協同梯次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16)做大做美中心城區。按照“文化廬陵、生態吉安”定位,堅持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拓展城市框架,繁榮城市經濟,凸顯文化魅力,建設贛中綜合交通樞紐、區域中心城市、山水園林城市。
  
  拓展城市框架。堅持規劃全覆蓋,“四區兩縣”⑥打破行政區域、組團式發展,構建“大吉安”城市格局。加快“六大功能組團、八大重點片區”⑦建設,推動城區由“單中心”向“多中心”轉型。進一步完善提升城中組團,產城融合推進城北組團、城南組團,加快建設城東組團、金樟組團。推開城西組團和城西高鐵片區規劃建設,圍繞物流、商貿、商務、旅游集散和文化體育等功能,對接城西都市田園休閑觀光區,打造高鐵門戶新區,建設成為城市副中心和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先行區。完善中心城區交通網絡,加快建設贛江西岸沿江路堤工程,構建“十縱八橫”主干路網⑧。到2020年中心城區人口達到80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80平方公里。
  
  繁榮城市經濟。大力發展金融證券、總部經濟、電子商務、教育培訓、商貿會展、家政服務、賓招餐飲、房地產等服務業,推進產城互促共進。強化商業布局空間管控,規避沿城市交通干道布局商業的弊端,在城南新區集中規劃建設中央商務區,引導大型高端商業健康發展,集聚城區人氣和商氣。
  
  凸顯文化魅力。堅持基礎設施建設“五個優先”,完善城市功能區劃,高標準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突出文化特色,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精心保護歷史文化遺存,打造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大力開展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完善“精品公園+生態綠廊+郊野公園”三級生態梯度,執行最嚴格的市立公園保護制度,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態城市格局,提升中心城區形象品位。
  
  (17)構建優化市域城鎮體系。圍繞集群化、組團化、特色化目標,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構筑以“一群一帶三軸三區”為主骨架的市域城鎮體系⑨,形成核心帶動、多點支撐、良性互動的城鎮化發展格局。
  
  促進城鎮體系集群發展。積極對接長江中游城市群、鄱陽湖生態城市群,完善區域城鎮體系規劃,依托京九鐵路、昌吉贛客專、贛江水道以及樟吉、撫吉、泰井高速等發展軸帶,大力推進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培育吉泰城鎮群、贛江兩岸城鎮帶、京九沿線城鎮帶等若干城鎮組團,加快建設贛江經濟帶、高鐵經濟帶。
  
  引導中小城鎮特色發展。加快發展縣級市和縣城,強化產業功能、服務功能和居住功能,構建設施完善、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新型小城市。加快建設一批全國重點鎮、全省百強中心鎮、吉泰走廊優先發展重點鎮、全市擴權強鎮試點鎮和市級示范鎮。
  
  (18)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大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實施居住證制度,完善配套服務,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農民權益保障體系,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著力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市交通、通訊、垃圾和污水處理等為重點,全面提升市政公用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啟動城市快速公交和軌道交通建設,合理配置人行立交、停車場庫,建設地下交通通道,形成立體快速交通路網。推進公共自行車系統和城市綠道系統建設,大力發展低碳交通。統籌推進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布局建設一批社區和老年體育設施,加大棚戶區、“城中村”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力爭列入國家海綿城市第二批試點,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19)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堅持市、縣(市、區)、街(鄉鎮)、社區和小區五級聯動,推進網格化、智能化、精細化、人文化城市管理,建設“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諧宜居”的城市家園。
  
  推進國家智慧城市建設。構建智慧吉安“四橫兩縱”總體框架⑩,實行網格化、智能化、精細化、人文化城市管理。建設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廣覆蓋、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務應用體系。推動數字城管與平安創建網絡融合,并向社區治理、地下管線管理、工程施工現場監管等領域延伸,實現線上監管、線下處置,線上線下互動,促進城市管理的高效精準。
  
  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堅持基礎標準化、管理網格化、自治民主化、服務常態化、人才專業化、保障多元化,深化“人文社區、溫馨家園”創建,健全社區管理長效機制,完善社區文化體育及生活服務設施,構建鄰里互幫互助互動平臺,培育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社區新風尚,全面提高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和安全感。
  
  (20)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繼續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全市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
  
  建設具有廬陵風格的美麗鄉村。繼續堅持“五美”內涵,按照“八不八多”“八個禁止”要求,嚴格農民建房管控,大力推進空心村整治和空心房改造,凸顯廬陵風格,彰顯地域特色。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和開發力度,傳承延續廬陵特色風貌。
  
  加快中心村建設。以規劃為先導,采用集鎮聯中心村、中心村帶自然村的“鎮村聯動”模式,抓好中心村村莊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環境建設、公共服務配套、村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創新等,使中心村成為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公共服務輻射力和農村經濟發展帶動力明顯增強的居民永久居住點。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連片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配套完善鄉村公共服務,加快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農村社區。大力實施農村安居工程,改善農村居住條件。大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有效治理農村生活垃圾,加大農村污水處理力度,改善農村水系生態環境。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八、實施綠色崛起戰略,打造處處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新樣板

  
  綠色生態是吉安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家園,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吉安樣板。
  
  (21)加強生態建設。鞏固提升魅力城鄉的生態底色,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幸福指數的支撐點。
  
  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在生態保護區全面實施封山育林,推進低產低效林改造和林相改造,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保護等工程,著力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蓄積,豐富物種質量,增強森林資源生態功能。
  
  推進綠色城鄉建設。堅持生態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一體化規劃、一體化推進,堅持大尺度景觀、大面積水域、大生態綠化,加快推進生態綠廊、郊野公園等一批生態項目以及贛江百里風光帶建設,形成城市園林化、道路林蔭化、鄉村林果化、園區生態化的美好景致。
  
  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全面推行循環型工業生產方式,實施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規劃建設一批循環工業示范園區,推動工業園區、重點企業循環化改造。加快充電樁規劃建設,引進發展和推廣電動汽車。加快推動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廢物處理無害化,形成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循環型生產方式。加快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推進服務主體綠色化、服務過程清潔化。
  
  (22)加強生態保護。堅持保護為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保住山、穩住水、留住鳥,構建安全可靠的生態環保體系。
  
  強化森林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行嚴格的天然林保護制度,增強森林資源生態功能。實施自然保護區升級工程,擴展生態功能區域,提升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水平。加快建設以主要山脈、水系為重點的生態廊道,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強化水生態保護。實施轄區內河流清潔工程,強化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區域保護。全面推行“河長制”“庫長制”,保護轄區內河流、水庫生態安全。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科學劃定濕地自然恢復區,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強化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全面推進節能降耗,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高耗能行業能耗管控。加強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低碳交通工具。
  
  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增強全社會踐行生態文明的凝聚力。推行文明、節約、綠色、低碳、循環的消費理念,推進節能型機關建設,積極倡導居民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家居。實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開展綠色創建活動。推進綠色殯葬,加快公益性墓地建設。
  
  (23)加強環境治理。堅持預防為主、源頭控制、綜合治理,實行更有力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形成政府、市場、公眾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大力推進“凈空”行動。實施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設施改造升級、機動車尾氣污染和工地揚塵防治等工程,將細顆粒物等環境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落實大氣污染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大力推進“凈水”行動。加大以贛江及其支流為重點的中小河流與水庫水質綜合治理力度,嚴格控制排污總量,嚴格落實水庫“禁進”要求,實行“人放天養”,減少水體污染。突出抓好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實現工業污水全面達標排放、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逐步完善。
  
  大力推進“凈土”行動。加強土壤污染物源頭綜合治理,加快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強化礦山恢復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突出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推進城鄉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
  
  (2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責任追究的要求,積極構建科學長效的生態文明建設利益導向機制。
  
  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形成以重點開發區域為主體的經濟布局、以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框架的農業格局和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以紅線管控守住生態底色,劃定和嚴守生態、水資源、耕地“三條紅線”。
  
  嚴格環境保護監管制度。制定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實行嚴格的污染物源頭控制制度,嚴格落實新建項目環保準入機制,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
  
  實施嚴格的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節水型社會。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和非農建筑占用耕地,嚴格耕地占補平衡。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 完善科學化的考核評價機制。研究建立差別化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提高綠色考評權重,強化綠色發展導向。建立健全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度、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及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九、實施共享發展戰略,建設幸福新吉安
  
  堅持民生優先、公平正義、共建共享,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25)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堅持就業優先、合理分配,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確保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
  
  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著力扶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發展,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促進充分就業。完善創業保險體系、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繼續實施“千人創業萬人就業”工程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強化高校畢業生、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形成更合理的分配機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和評價機制,推行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
  
  拓展更多的增收渠道。鼓勵城市居民投資、創業、置業,支持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鼓勵農民發展特色產業,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工資性收入。健全農業補貼制度,積極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大力增加轉移性收入。
  
  (26)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動城鄉居民全面、持續參加社會保險。健全“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激勵機制,做實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落實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和經辦管理,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經辦。全面提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水平。提高失業保險覆蓋范圍和統籌層次,健全預防、補償和康復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統籌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完善低保標準法定量化機制,逐步提高特困人群供養水平,健全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加強重特大疾病救助,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推進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滿足人們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醫療需求。統籌推進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建立針對特殊人群的補缺型福利制度。提高優撫安置和軍休保障服務水平。促進公益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增加面向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供給。
  
  (27)振興發展教育事業。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弘揚崇文重教優良傳統,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基本建成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穩步提高教育質量。深化教育改革,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機制,鞏固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大力發展優質初中、高中教育,加強“名師”“名校長”的培育和評選,打造一批全國有影響力的知名中學。加快高中學校建設,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支持井岡山大學建設,穩步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農村教育和學前教育。圍繞補齊教育“短板”,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支持吉安職業技術學院做大做強,規劃建設集產業培訓、雙創孵化、商貿居住等為一體的職業培訓產業園區,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全面完成每縣一所省級達標中職學校建設,強化校企合作和“雙師雙能型”人才培養,提高學生就業技能和本領。重視發展農村教育,義務教育經費等保障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以及薄弱學校傾斜,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改善農村寄宿學生住宿條件,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努力實現教育公平。適應人口政策調整新需求,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加快城區公辦幼兒園建設,全面完成一鄉鎮一所中心幼兒園建設,逐步完善學前教育網絡。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行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重視德育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推進“廬陵文化、經典文化、紅色文化”進校園。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校長和教師專業化水平,鼓勵優秀人才終身從教。
  
  支持發展民辦教育。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學校,引進民資創辦優質高中學校和雙語特色學校。
  
  (28)推進健康吉安建設。以滿足群眾多元化健康服務需求為目標,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以市級醫院品牌創建、縣級醫院能力提升、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村級衛生服務全覆蓋為重點的四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推進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程、中醫名醫培養工程,全面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做大做強市級三甲龍頭醫院。全面推行醫學院校畢業生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加大定向醫學生培養力度,有計劃地培養本土鄉村醫療人才。完善社區醫療網絡,探索城區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級診療機制。加強中醫重點專科建設,促進中醫事業發展。完善多元化辦醫機制,鼓勵民間社會資本興辦醫療機構。
  
  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強化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與治療,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積極推進“食品放心工程”,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加強食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從嚴監管,社會共治,打造食品安全示范區。
  
  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落實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服務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質。保障婦女合法權益,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興辦一批公辦民營、民辦公助養老設施,推行醫養結合等養老模式,逐步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
  
  加快體育健身事業發展。加強體育場館、休閑健身場所、公共體育設施的規劃與建設,提高公共體育設施覆蓋面。積極申辦省運會,支持競技體育傳統優勢項目建設,提升競技體育整體水平。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29)提升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深入實施文化興市戰略,努力建設文化強市、打造文化名城,全面提升文化創新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傳導正確價值取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時代新風,增強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吉安城市精神的凝聚力。廣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深入開展“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不斷提升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實施全民修身行動,推出弘揚城市精神、傳承廬陵家風、倡導優良品德、踐行公共文明等具體行動,引導市民修養身心、涵養德性,打造“書香廬陵”“吉安好人”兩大文化品牌。
  
  加強文化事業建設。完善鄉鎮街道、村落社區文化活動場所,推動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傾斜,積極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快吉泰走廊文化長廊建設。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實施文化產業翻番工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促進文化與旅游、農業、科技等融合發展,不斷豐富文化產業發展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和水平。繁榮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促進文化制造業、印刷包裝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動漫游戲、文化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增強廬陵文化的影響力。充分挖掘和弘揚吉安底蘊深厚的古色文化、紅色文化、綠色文化資源,加強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啟動市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程,建設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一批鄉村博物館和歷史文化街區。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和吉安原創精品創作計劃,創作一批文化精品力作。積極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動廬陵文化融入全省、走向全國。
  
  十、實施基礎設施提升戰略,構筑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
  
  按照“規劃引領、統籌推進、集約發展、適度超前”的原則,高標準規劃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構建綜合立體、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30)建設贛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構建公路、鐵路、水運、機場相互協調,路網、管道、倉儲相互配套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構建鐵路大通道。打通吉安“貫南通北”的快捷客運通道,對接“一帶一路”福建泉州、廈門的出海通道,連接西南縱深成都、重慶的戰略通道,全面開啟高鐵新時代,構建“四縱兩橫一支線”鐵路網輥輯訛,基本形成吉安至省內主要城市1小時交通圈,至長沙、廣州、廈門等周邊主要城市3-4小時交通圈。
  
  完善公路大網絡。打通吉安與周邊都市圈的高速通道,構建“一縱二橫一射六聯絡”高速公路體系輥輰訛,進一步提升高速公路通達程度。完善國省道干線網絡,提升公路等級,打通斷頭路,形成外暢內達、外接內聯的公路交通網。改善公路微循環,推進農村公路改造,打通25戶以上自然村“最后一公里”,滿足人民群眾出行需要。
  
  疏通水運大動脈。全面改善贛江吉安段通航條件,達到三級以上航道標準,實現千噸級船舶從贛江萬安庫區直達長江,加快吉安港河東綜合碼頭、泰和沿溪貨運碼頭等建設,再現“贛江黃金水道”昔日輝煌,打造贛江經濟帶。
  
  拓展空中大走廊。加快航空口岸和機場建設,加快井岡山機場改擴建工程,拓展新航線,加密航班次,逐步實現與全國主要城市通航。以井岡山機場為依托,建設泰和臨空產業經濟區。加快桐坪、井岡山、安福等通用機場建設,完善新興通用航空服務基礎設施,構建吉安航空網絡體系。
  
  (31)打造江西重要的綠色能源基地。以構建穩定、安全、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保障體系為目標,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強化能源綜合保障能力。
  
  完善電力能源布局。堅持水、火、風、核、生物質能并舉,加快一批航電樞紐、火電等支撐性電力能源點建設,積極發展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能、核電等新能源。
  
  完善能源輸送網絡。加大電網建設和改造力度,實施電網升級、農網完善、智能化電網等工程,進一步提高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加快推進成品油管道建設和天然氣管網、車船加氣站、液化天然氣儲氣設施等項目建設,構建供、用、儲一體化燃氣輸配體系。
  
  (32)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防災減災、改善民生、促進發展,不斷提高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能力。
  
  保障水利安全。加快大中型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盡快完成規劃內中型及小型病險水庫、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任務。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與節水改造,推進“五小”水利工程,解決末級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全市每年建設高標準糧田20萬畝。
  
  保障防洪安全。推進井岡山水電站等重點水利樞紐建設,加快贛江吉安段及重要支流綜合治理,推動中心城區、縣城及重點區域達到國家防洪標準。實施山洪災害防治工程,提高地質災害防控能力。
  
  保障供水安全。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工程,基本實現農村自來水全覆蓋。實施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強城市和縣城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 (33)提升信息基礎設施水平。按照“互聯共享、融合發展”原則,深入實施信息資源整合工程、“寬帶中國”吉安工程,適度超前建設光傳輸網絡,全面普及第四代無線通信網絡,實現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網絡縱深覆蓋。加快大數據發展與運用,加強云計算中心和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平臺建設,推動“三網融合”,促進基礎設施資源共建共享。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加快推動寬帶網絡向農村覆蓋延伸,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
  
  十一、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保障
  
  改革是推動發展的不竭動力。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協同推進其他各項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
  
  (34)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影響全市發展的環境問題,努力營造優質高效、有序競爭、公平公正、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再造吉安發展新優勢。
  
  不斷提高服務效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清理行政審批項目,加快推進“三單一網”輥輱訛建設,加快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嚴格窗口單位管理,完善“馬上就辦”工作體系,深入推進建設工程項目并聯審批,對重大項目實行“綠色通道”。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激發發展活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和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
  
  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清理和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完善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和創新收益。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社會矛盾預防化解機制,改革信訪工作機制,加強社會組織管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突出民生福祉普惠性,創新義務教育、就業服務、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機制。
  
  (35)完善轉型升級體制機制。堅持問題倒逼,不斷破除制約創新創造的體制機制障礙。
  
  推進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各類市場主體按照“非禁即入”原則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積極推廣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經營性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化農業農村綜合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轉機制改革,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新途徑,完善被征地農民保障機制。深化擴權強鎮改革,進一步擴大財政收支權、行政審批管理權、計劃單列權和經濟社會發展權。完善美麗鄉村建設管理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美麗鄉村綜合體。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中心城區、縣城和建制鎮落戶限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36)深化重點區域改革創新。聚焦吉泰走廊等重點領域的引領性改革,以重點板塊的突破帶動全市深化改革縱深推進。
  
  深化吉泰走廊改革創新。統籌吉泰走廊規劃體系,進一步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加快推進走廊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公共服務、生態建養、社會保障“六個一體化”,不斷提高吉泰走廊“融合度”和“貢獻度”。 深化工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城區、景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擴大財政權、放活人事權、下放審批權,創新自主化管理、市場化運行的工業園區體制機制;深化農業科技示范園管理改革,建立農業科研、示范和推廣機制;創新產城融合發展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健全“三山一江一城”協同發展機制,探索跨區域旅游開發新模式,構建旅游產業與廬陵文化、美麗鄉村等融合發展新機制。
  
  十二、推進依法治市,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充分發揮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圍繞保障社會公正、促進社會誠信、維護社會秩序“三大關鍵任務”,推動法治吉安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37)保障社會公正。依法規范權力運行,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有序推進地方立法。充分行使設區市立法權,加快城鄉建設管理、生態環境、歷史文化保護等重點領域的立法工作。完善立法體制機制,著力提高立法質量。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依法界定市、縣、鄉三級政府職能,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管理。完善重大決策程序,提高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水平。理順行政執法管理體制,推行綜合執法。
  
  全面促進司法公正。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完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推進司法公開,建立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加快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加強吉泰走廊巡回審判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38)促進社會誠信。健全完善社會誠信創建體系,引導全民守法,強化全社會規則意識、契約精神,提升誠信水平。
  
  推進政府誠信建設。健全政府決策誠信實施機制,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實行政務和行政承諾考核制度,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行政理政。
  
  加強公民、組織誠信體系建設。建立統一的社會守法信用代碼制度,建立完善企業、公民守法信用記錄制度,加快公共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平臺建設與應用。
  
  建立完善守法誠信褒獎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推行守法誠信“紅名單”和違法失信“黑名單”制度,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
  
  (39)維護社會秩序。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共治、沉向基層、綜合施治,深入推進平安吉安建設。
  
  依法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完善市、縣兩級“四位一體”工作領導機制,引入第三方力量參與信訪維穩和糾紛化解,堅持末端治理與前端預防相結合、群防群治與專打技防相結合、民生服務與治安防控相結合、法治建設與道德引領相結合,妥善化解矛盾糾紛。
  
  依法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密防范、依法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加快建設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快吉泰走廊平安示范帶建設,輻射帶動平安吉安建設深入開展。 堅持最嚴格的安全生產制度。依法強化危害食品安全、影響安全生產、損害生態環境、破壞網絡安全等問題治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強化防災減災、人防救援指揮能力建設。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十三、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施“十三五”規劃提供政治保障
  
  實現“十三五”各項目標任務,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實干。各級黨委要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水平,凝聚共謀發展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譜寫吉安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
  
  (40)強化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強黨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制度化建設,增強依法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決策科學化水平。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發展政策的工作機制。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健全決策咨詢機制。
  
  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實施領導干部素質提升計劃,全面開展干部輪訓,推進新一輪思想大解放,增強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經濟、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提高專業化水平。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深入實施“連心、強基、模范”三大工程,廣泛推行“雙聯系雙服務”制度,著力加強后進黨支部整頓,2017年全面完成村級和社區活動場所建設,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41)維護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把紀律挺在前面。嚴守黨的紀律和規矩,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遵守“一準則兩條例”輥輲訛和省委加強作風建設二十條、市委進一步規范公職人員行為十六條,全面從嚴治黨,確保政令暢通、決策落地生根。
  
  認真落實“兩個責任”。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堅持懲治和預防相結合,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廉政教育,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創新,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為推動吉安發展升級、綠色崛起提供堅強保證。
  
  堅持干事創業導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注重關心激勵干部,完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和獎懲機制,充分激發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激活和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和蘇區干部好作風,深化黨性黨風黨紀教育,打造“紅色吉安、正氣廬陵”廉政教育品牌,引導各級干部自覺踐行為民宗旨和“三嚴三實”要求,始終保持艱苦奮斗、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
  
  (42)凝聚共奔小康的強大力量。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揚民主,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大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暢通民意,激發民智,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的共識和力量。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更好地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作用。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
  
  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主動適應軍隊新一輪改革要求,持續開展“三聯”活動,強化國防和后備力量建設。深入開展“雙擁”活動,深化“雙擁”模范城創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43)確保“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編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要堅決貫徹黨中央、省委和市委決策部署,落實本建議確定的發展理念、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各地要結合實際,編制好本地區“十三五”規劃,切實把市委“十三五”規劃建議精神落到實處。 未來五年的任務艱巨而光榮,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刻認識肩負的使命,時刻銘記承擔的責任,解放思想、堅定信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全面實現“十三五”規劃宏偉藍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注釋
  
  1.經開區: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2.高新區:吉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一核兩翼三帶”區域空間格局:“一核”即市中心城區;“兩翼”即以吉水、泰和為兩翼的副中心;“三帶”即沿105國道、金樟大道、樟吉(大廣)高速城鎮帶。
  
  4.“多規合一”: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下發《關于開展市縣“多規合一”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多規合一”,形成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
  
  5.“三山一江一城”旅游戰略:以井岡山、青原山、武功山和贛江、中心城區旅游為重點,形成山上山下互動的旅游發展格局。
  
  6.“四區兩縣”:“四區”即經開區、吉州區、青原區、廬陵新區;“兩縣”即吉安縣、吉水縣。
  
  7.“六大功能組團、八大重點片區”:中心城區城中組團、城北組團、城西組團、城東組團、城南組團、金樟組團,城南新區、贛江西堤片區、濱江新區、金樟片區、青原山對接新區、城西高鐵新區、經開區東區、吉安縣城北新區。
  
  8.中心城區“十縱八橫”主干路網:“十縱”即由西向東,分別建成站前大道、東塘邊路、君華大道、吉州大道、井岡山大道、躍進路、沿江路、青原大道、新105國道、東外環路等十條道路;“八橫”即由北向南,分別建成石溪頭大道、大橋西路、陽明路、吉福路、吉安南大道、廬陵大道、君山大道、深圳大道等八條道路。
  
  9.以“一群一帶三軸三區”為主骨架的市域城鎮體系:“一群”即吉泰走廊核心城鎮群;“一帶”即昌吉贛(京九)城鎮發展帶,包括市中心城區及新干、峽江、吉水、吉安、泰和、萬安縣城及沿線鄉鎮;“三軸”即“安福-吉安-永豐”城鎮發展軸、“安福-永新-井岡山-遂川”城鎮發展軸、“井岡山-泰和”城鎮發展軸;“三區”即“新干-峽江”城鎮互動發展區、“永新-井岡山”城鎮互動發展區、“遂川-萬安”城鎮互動發展區。
  
  10.智慧吉安“四橫兩縱”總體框架:“四橫”指基礎設施層、信息資源層、智慧應用層、綜合服務層,“兩縱”指安全保障體系與組織保障體系。
  
  11.“四縱兩橫一支線”鐵路網:“四縱”即京九通道(包括京九鐵路及昌吉贛客專)、長沙至贛州鐵路(渝長廈鐵路)、武漢至廈門鐵路、蒙西至華中鐵路煤運通道;“兩橫”即衡茶吉鐵路和吉撫武鐵路、長廈鐵路;“一支線”即分文鐵路升級改造。
  
  12.“一縱二橫一射六聯絡”高速公路體系:“一縱”即大慶至廣州國家高速公路;“二橫”即莆田至炎陵國家高速公路、泉州至南寧國家高速公路;“一射”即南昌至定南高速公路;“六聯絡”即樟樹(昌傅)至吉安高速公路、東鄉至昌傅高速公路、資溪至吉安高速公路(原撫吉高速)、吉安繞城高速公路、宜春經井岡山至遂川高速公路、湖南(桂東)至高坪至遂川高速公路。
  
  13.“三單一網”:“三單”即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一網”即政務服務網。 14.“一準則兩條例”:即《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人妻丰满熟妇aⅴ无码|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人人爽人人做|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欧美午夜刺激影院|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国人国产免费av影院|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同性|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噼里啪啦免费观看高清动漫4|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456亚洲影院|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不卡高清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在线播放无码后入内射少妇| 一本一道人人妻人人妻αv|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中国丰满熟妇xxxx性| 老头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动图|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日韩人妻中文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33|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内射最近更新| 另类老熟女hd| 国产亚洲综合aa系列| 国产熟人av一二三区| 侵犯人妻教师波多野吉衣|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久久久|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专区|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男女性爽大片视频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