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委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廣州市委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12-21 點擊:次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鞏固提升城市發展位勢的關鍵階段。中國共產黨廣州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就制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全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中勇當排頭兵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面對國內外環境復雜變化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廣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記關于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殷殷囑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攻堅克難、砥礪前行,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全面依法治市取得重要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一核一帶一區”核心引擎功能進一步提升,城市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躍上新臺階。經濟增長穩中趨優,預計二〇二〇年地區生產總值2.4萬億元以上,年均增長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1%,增速高于經濟增速;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扎實推進,八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7%。創新發展成效顯著,創新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布局建設“一區三城”,構建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高新技術企業從1919家增加至1.2萬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增幅居國內主要城市首位。對外開放持續擴大,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二〇一九年進出口總值突破萬億元,在穗投資世界500強企業309家,營商環境排名居全國前列。城市能級大幅躍升,進入世界城市體系排名第一梯隊,空港旅客吞吐量、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穩居世界前列,快遞和貨運量全國第一;大樞紐組團式網絡化生態型城市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更新盤活用地64平方公里,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三大攻堅戰成果突出,金融、政府債務風險有效防控,省內外對口幫扶成效顯著、走在全國全省前列,幫扶畢節、黔南減少貧困人口223萬人,污染防治取得關鍵進展,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垃圾圍城有效破解,入選國家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3%,連續4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民生福祉不斷改善,累計新增就業超過155萬人,在校大學生數量全國第一,成功舉辦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98%,人均期望壽命82.52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鐘南山院士榮獲共和國勛章。社會和諧穩定,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廣州“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市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各項事業邁出堅實步伐,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2.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十四五”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深度聯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總體上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兩個大局”深度聯動構成“十四五”時期廣東、廣州發展環境的主基調,我市面臨國家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省委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改革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同時我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樞紐功能強大,產業體系完備,商業貿易活躍,教育醫療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營商和生活成本合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我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有利于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不多,科技創新龍頭企業和領軍人才不足,“三農”工作基礎還不穩固,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有待提高;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營商環境還存在痛點堵點;城市更新任務繁重,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亟待破解,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文化軟實力不夠強;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安全發展能力和機制有待加強。必須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堅定信心、奮勇前進。
3.到二〇三五年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總定位總目標。廣州要在全省實現總定位總目標中勇當排頭兵,更好支撐全省全方位、全過程、高水平、高站位走在全國前列。展望二〇三五年,廣州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將大幅增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臺階,建成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國際大都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醫療中心,朝著美麗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闊步邁進,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現代產業體系更具競爭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全面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強市、先進制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人才強市,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涌現一批帶動創新發展、支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總部企業和頭部企業。城市樞紐功能更加強大,世界級空港、海港、鐵路樞紐地位更加穩固,成為國際領先的信息樞紐,集聚輻射能力更強,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數字化轉型,城市國際化程度更高,形成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顯著增強。城市治理更加現代化,廣大市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廣州基本建成,平安廣州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城市文化更加繁榮,建成國際一流的文化強市、教育強市、體育名城、健康廣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更加協調,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養顯著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精彩呈現。美麗廣州更有魅力,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形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國土空間格局,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驚艷世界。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幸福廣州品質更高,人的全面發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十四五”時期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4.“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戰略引領,持之以恒實施“1+1+4”工作舉措,堅決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做強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城市更新“雙引擎”,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先進制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人才強市、文化強市,提升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醫療中心功能,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和現代流通體系,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平安廣州、法治廣州、幸福廣州、美麗廣州,爭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加快建設國際大都市,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以“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各項工作全面出新出彩,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在全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中勇當排頭兵。
5.“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應”黨建引領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激發全市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構建促進人口、產業、科技、基礎設施等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落實全國全省一盤棋,主動融入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加固強項、加強弱項、加長短板,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6.“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和全省發展趨勢以及廣州發展實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后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取得決定性重大成就,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上新水平,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醫療中心功能大幅增強,省會城市、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和宜居環境功能全面強化,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彰顯,樞紐之城、實力之城、創新之城、機遇之城、品質之城更加令人向往。
——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戰略性基礎設施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先進制造業實現重大突破,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為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為全國城市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作出引領示范。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營商環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改革綜合效應有效釋放。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深入推進,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明顯增強,國際科技協同創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廣州都市圈更具影響力,建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國際交往中心,成為全球企業投資、國際人才匯聚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
——城市文明實現新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激發,成為彰顯文化自信的對外文化交流門戶。
——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更好落實,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全國領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安全性穩定性顯著增強,天藍、地綠、水清的城鄉人居環境更加美麗。
——民生福祉取得新進步。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公平正義更加彰顯,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暢行、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弱有眾扶、急有速應加快實現,平安廣州、法治廣州、幸福廣州達到更高水平。
——鄉村振興實現新跨越。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鄉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縮小,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城市治理達到新水平。城市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城市樞紐能級顯著提升,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市環境品質大幅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智慧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市管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走出一條符合廣州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
三、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化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服務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升廣州國際科技創新樞紐能級。
7.優化提升科技創新布局。以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南沙科學城為極點,舉全市之力規劃建設鏈接廣州科學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天河智慧城、南沙慶盛片區、南沙明珠科學園等全市域科技創新關鍵節點的科技創新軸,完善沿線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集聚國際一流的人才資源、科技基礎設施、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推進“一區三城”建設,全力建設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促進“一江兩岸三片區”良性互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依托南沙科學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把中新廣州知識城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支持廣州科學城建成國際一流的中國智造中心和“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范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協同創新引領區、黃埔硬科技創新先行區,探索將廣州大學城、五山—石牌高校區及周邊地區打造成開放式科技成果轉化的“科技創新特區”,共建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8.完善“1+4+4+N”高端戰略創新平臺體系。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呼吸領域國家實驗室和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建設生物島、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省實驗室,高水平建好鵬城國家實驗室廣州基地,積極爭取建設張江國家實驗室廣州基地,建設全國首個航空輪胎動力學試驗大科學裝置,新建一批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系統升級,提升人工智能算力。創設更多技術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著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
9.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基礎研究投入,落實新型舉國體制和科技強國行動綱要,積極參與國家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強化自主創新,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支持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等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研發,成體系解決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卡脖子”問題。實施國產技術市場化行動,編制廣州市創新產品目錄,推進首臺套示范應用,建設新技術應用場景體驗推廣體系,鼓勵高新技術企業互購創新產品。發展“5G+北斗”等優勢產業,創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
10.培育壯大科技創新型企業。更好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強化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實施企業創新聯合體計劃,支持大企業搭建協同創新平臺、中小微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深化分層分類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做優做大做強行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壯大一批頭部科技企業,培育眾多高成長性中小微科技型企業。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落實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稅收優惠。
11.充分激發人才第一資源活力。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發揮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作用,聚焦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出臺政策,培育引進更多戰略科學家和國際一流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青年才俊及創新團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推行新型學徒制,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復合型人才隊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帶頭人全權負責制。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開辟優秀人才職稱評定綠色通道。支持南沙區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建設中國廣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落實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優化人才綠卡,提供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組合式服務。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科技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
12.建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圍繞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完善政策體系,實施廣州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健全基礎研究政策供給、經費資助體系、人才體系。推行重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機制,開展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創新科研評價和分配激勵機制。健全科研經費多渠道投入機制,發揮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作用,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建立覆蓋種子期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并購重組投資的基金體系。全力做好科技基地落地服務。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創新創業載體服務體系,用好舊廠房、舊物業等發展創新載體,推動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擦亮《財富》全球科技論壇、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國風險投資論壇等品牌,營造“要創業到廣州、要創新來廣州”良好氛圍。做好科普工作。加強科技開放合作,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四、著力發展現代產業,加快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堅持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13.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鞏固壯大實體經濟,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產業鏈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優化升級。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發展先進適用技術,促進鏈群多元化提升。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提升新興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培育控制力和根植性強的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鏈主”企業。加大工業技術改造力度,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深化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設,促進紡織服裝、美妝日化、箱包皮具、珠寶首飾、食品飲料等傳統特色產業數字化轉型。優化產業鏈供應鏈政策環境,強化要素支撐,加強國內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增強全球供應鏈協同能力。
14.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深入實施廣州制造“八大提質工程”,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提升汽車、電子、石化等傳統支柱產業,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優勢產業,提升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軌道交通、氫能源等全產業鏈,發展都市消費工業,建設智車之城、軟件名城、顯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發揮龍頭企業作用,集中力量建設汽車等萬億級產業集群和若干千億級產業集群。實施未來產業培育行動,布局發展天然氣水合物、區塊鏈、量子科技、太赫茲、納米科技等產業,以技術迭代推動“換道超車”。
15.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強市。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服務業數字化,壯大總部經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提升會計、法律、金融、咨詢、研發設計、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廣告營銷、檢驗檢測認證等高端專業服務業。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提高廣交會輻射面和影響力,建好廣交會展館四期、廣州空港國際會展中心、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等,探索“新業態+會展”,辦好廣州博覽會、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等專業展會,培育領軍型展覽集團和全球專業展覽,建設國際會展之都。推動現代物流與制造業高效融合,培育國際供應鏈龍頭企業。加快集聚高端商貿人才。推動餐飲、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建設文商旅體融合示范區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16.統籌重大產業功能區建設。突出數字經濟核心區“一核引領”,東部、南部創新經濟“兩極帶動”,空港、海港、鐵路港“三港輻射”,特色經濟價值園“多點支撐”,全力支持和高位推進開發區、高新區、綜保區等國家級產業平臺創新發展,提升省級、市級產業平臺能級,打造沿江、東南部、西部三大產業帶。做優做高沿江產業帶,著力提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優化升級天河中央商務區、天河高新區、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范區、北京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海珠廣場文創金融產業創新區、中大國際創新谷、白鵝潭商務區等產業平臺,打造數字經濟、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集群。做強做大東南部產業帶,充分發揮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埔—從化產業共建合作區、從化溫泉生態經濟總部集聚區、國際生物島、黃埔港新貿易創新中心、穗港智造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穗澳合作示范園、廣州東部交通樞紐商務區、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萬博長隆片區、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粵港深度合作園等重點平臺的帶動作用,形成集中度顯示度更高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做實做特西部產業帶,建設廣州南站商務區、廣州北站商務區、花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白云湖數字科技城、廣州民營科技園、白云新城總部集聚區、海龍科創區等重點平臺,建設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產出效益。堅持大帶小、強幫弱,推動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實現產業協同互補、集聚集群集約高質量發展。
17.構筑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動力源。突出抓好南沙“一把手工程”。聚焦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做強南沙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加快建設大灣區國際航運、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承載區,建設成為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引領區和示范區。強化中心城區和南沙的戰略連接,夯實建設用地、基礎教育等發展根基。依托區位優勢和世界級海港資源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壯大特色金融,形成華南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高地。深化港澳游艇自由行,發揮南沙郵輪母港帶動作用,建設國家郵輪旅游試驗區。提高濱海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積極推動南沙自貿片區拓展范圍。突出抓好中新廣州知識城“一號工程”。全面實施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在政策支持和創新驅動上下更大功夫,發展全球頂尖的生物制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和納米科技產業,建設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范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要承載區。做強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建好中新國際智慧產業園、騰飛科技園和中國納米谷。建設知識城金融云谷,設立亞洲金融創新研究院,打造國際化金融創新資源聚集地。深化國家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做大做強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國家商標品牌創新創業(廣州)基地等平臺,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知識經濟平臺優勢和產業生態,建設知識創造新高地、國際人才自由港、灣區創新策源地、開放合作示范區。突出抓好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制定實施廣州臨空經濟示范區條例,高水平導入國際航空航天產業,發展保稅展示貿易、商務航空,建設空港中央商務區、國際航空物流樞紐,創建廣州空鐵融合經濟示范區。
18.加快建設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支持廣州國際金融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示范區,加快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上海保險交易所南方中心、產權交易中心和廣州鉆石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廣東天然氣交易中心、港澳保險服務中心,提升上海證券交易所南方中心、中證報價南方中心、深圳證券交易所廣州基地和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廣州航運交易所等金融服務平臺能級。促進知識產權證券化,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融資、再融資和并購重組。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直接融資比例,實施培育新增上市公司行動。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強化金融對中小微企業、科技企業和“三農”的支持,擴大信貸規模,提高首貸率,培育大型金融集團,促進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共生共榮。發展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航運金融、綠色金融,推動科技金融創新取得突破,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在穗設立法人機構。支持越秀區建設國家產融結合示范區,推動國家級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積極爭創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加強與中國金融40人論壇合作,提升廣州金融國際影響力。
19.建設數字經濟引領型城市。以經濟數字化帶動生活、治理數字化,將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作為戰略引擎工程,實施“穗芯計劃”“智造計劃”“定制計劃”“上云計劃”“賦能計劃”,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培育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壯大數字產業集群。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社會,制定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數據開放計劃和數據資源共享清單,有序釋放公共數據。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數字樞紐、南沙(粵港澳)數據服務試驗區。保障重要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加強數字文明建設研究。
20.加快建設海洋強市。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科技、做強海洋產業、壯大海洋事業,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聚焦深海探測等前沿應用,實施海洋領域研發計劃,加快建造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建設海洋科技創新核心區。提升傳統海洋產業,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做強現代海上航運物流,壯大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布局建設深海油氣礦產資源開發、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工程等產業集聚區。爭取船舶工業、海洋工程領域中央駐穗企業屬地化管理,完善產業鏈體系。強化管轄海域治理管控,推動“智慧海防”試點。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和陸海聯動污染治理。加強涉海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拓展海洋專業。
21.加快建設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市。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完善質量基礎設施,加強標準、計量、專利體系和能力建設,擦亮廣州制造、廣州服務、廣州標準、廣州品牌“四大名片”,以高質量高品質贏得市場競爭。推進產業和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建設,鼓勵企業制定實施先進標準,推動優勢特色行業標準成為全球、全國標準,打造一批名企優品,與港澳、深圳共塑“灣區制造”“灣區服務”“灣區農產品”品牌。
五、著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全省打造戰略支點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需求側管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贏得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主動。
22.增強主動服務新發展格局能力。依托國內大市場,破除生產要素流通障礙,降低交易成本,推動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好融入國內大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提升經濟治理效能,提高落實跨周期、逆周期調節能力,優化財政、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協同,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落實統計現代化改革。
23.提升綜合門戶樞紐功能。做強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優化現代流通體系,強化對雙循環的有力支撐。把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決定城市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變量,堅持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這個立市之本、強市之基,高標準建成暢通全市、貫通全省、聯通全國、融通全球的現代化交通體系網絡,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增強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集聚輻射能力。高水平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完成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完善機場綜合交通網絡,爭取更多空域資源,構建以白云國際機場為核心的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高水平提升國際航運樞紐,優化港口功能布局,推動廣州港與珠江口內及珠江西岸港口協同合作發展,拓展更多無水港,建成南沙港四期、南沙港鐵路,推進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南沙港五期建設,做優做強黃埔港,強化國際航運中心功能。高水平提升世界級鐵路樞紐,實施鐵路樞紐能級提升工程,加快建設廣汕汕、廣湛、廣河、廣州至珠海(澳門)等高鐵和城際軌道項目,謀劃建設貴廣高鐵廣寧至廣州北站聯絡線、廣清永高鐵、廣深第二高鐵、贛廣高鐵等重要通道,構建廣州火車站、廣州東站、廣州白云站“三站一體”中心組合樞紐,推動高鐵進中心城區,規劃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連接南沙科學城的快速通道。穩步增加地鐵運營里程,優化地鐵線網,推進廣州地鐵延伸貫通周邊城市、拓展國內外市場。加快高速公路建設,實施市政道路網絡結構性提升工程,提升道路設施養護水平。高水平提升國際數字信息樞紐,加快應用場景開放,推出更多應用場景示范。推進數字港與空港、海港、鐵路港聯動,優化升級多式聯運,完善智能物流、供應鏈物流、綠色物流等大物流格局,建設更高水平的國際現代物流中心。
24.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堅持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并重、新型消費和傳統消費并舉,實施“十大行動計劃”,支持商貿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建設國際商貿中心。加快消費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增加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支持發展首店經濟、品牌經濟、免稅經濟、健康經濟,實施時尚之都、美食之都、電商之都、定制之都等名片擦亮推廣行動,建設國際品牌聚集地、時尚潮流引領地、中國制造展示地、嶺南文化傳承地、消費創新策源地。建設高品質消費集聚區,分類優化提升高端時尚商圈、都市文旅商圈、專業展貿商圈,建設天河路商圈、北京路商圈、長隆萬博商圈等一批國際消費示范區,改造提升上下九商圈,加快創建國家夜間經濟集聚區,推動實體商業創新發展。大力發展新消費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發展線上經濟和無接觸交易服務,拓展城鄉消費市場。鞏固提升傳統消費,推動汽車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推動服務消費擴容提質,積極引導境外教育、醫療、旅游等高端消費回流。實施消費惠民系列行動,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支持本地商貿龍頭企業做強做大,賦予老字號老品牌新氣質。健全重要產品追溯體系,促進商務誠信體系標準化,保護消費者權益,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25.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加大“兩新一重”建設投資,持續推進重點項目“攻城拔寨”。圍繞強化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強有效投資,優化海陸空立體化的戰略性基礎設施體系,確保重大交通工程投入力度。推動公共交通導向型開發,建設重大軌道樞紐站場綜合體,促進“樞紐+社區+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新基建行動計劃,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智能充電等設施建設,建設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國家密碼應用和創新示范基地。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強有效投資,持續擴大科技研發投入,引導各類資金更多投向新興產業項目,強化工業投資韌性,保持工業技改投資強度,支持企業增資擴產,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圍繞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加強有效投資,健全民生支出穩定增長機制,在深化城市更新中高強度補齊教育、醫療、安全、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加強有效投資,優化水環境整治、工業固廢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園林綠化等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優化政府投資,探索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26.積極參與和推動國內大循環。大力拓展經濟縱深,加強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對接,深化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協同聯動,推動與雄安新區深度交流合作,提高交通通達和市場連通效率。加強與海南自由貿易港聯動,深化政策研究和轉化,以制度創新、產業合作為重點,推進航運物流、貿易會展、高新技術、海洋經濟等合作,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與內地貨物貿易的中轉中心和物流樞紐,共建國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強與周邊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協同發展。支持廣州優勢企業在國內布局建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優化產銷對接,提升“廣貨”市場占有率和美譽度。
27.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完善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體系,協調推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增強外貿綜合競爭力,實現高質量引進來、高水平走出去。加快貨物貿易優化升級,支持高附加值、自有知識產權、自有品牌產品出口,培育壯大本土跨國企業。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保稅物流、外貿綜合服務、數字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擴大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和市場采購試點。深化優進優出,建設重要商品國際分撥分銷產業集群,辦好南沙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推動口岸提效降費,支持出口轉內銷,推進內外貿同線同標同質。
六、著力優化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增創改革發展新優勢
弘揚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優化營商環境牽引改革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28.構建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積極創建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爭取國家和省的綜合授權改革,實施好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持最高最好最優,對標世界銀行標準,動態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舉措,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投融資、貿易、仲裁等營商規則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實施政務服務流程再造,深化“一件事”主題套餐、“一門式”政策兌現、“一站式”公共服務等改革,擦亮“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健全12345政務服務熱線便民便企服務功能。落實國家財稅管理和減稅降費各項部署。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后評價制度,暢通市場主體等參與政策制定渠道。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實行新業態觸發式監管、沙盒監管和包容審慎監管,推廣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處罰免強制清單,深化不動產登記便利度改革。強化信用支持實體經濟,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創建越秀區國家級信用監管示范區。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優化辦理破產機制。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建設黃埔國家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試點,支持南沙區、空港經濟區營商環境改革先行先試,帶動全市叫響“人人都是營商環境、處處優化營商環境”。
29.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爭創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促進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強化財政資源統籌,優化中長期財政規劃管理,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促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完善土地市場交易規則,創新土地置換模式,優化土地儲備市區聯動機制,推進南沙新區土地管理改革綜合試點。支持黃埔區爭創“三舊”改造改革創新國家級試點。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完善企業債券“直通車”機制。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構建統一的碳市場和跨境交易機制。健全勞動力資源共享平臺,完善適應超大城市特點的勞動力流動制度。發展技術要素市場,壯大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紀人。深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研究構建數據確權、開放、流通、交易機制,積極參與數字領域規則標準制定。
30.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對各種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加快國有資本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深化國有資本授權放權經營體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爭取國家支持開展區域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提高國有資產證券化水平。深化國有企業整合,支持民營企業有序參與國企混改。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政策體系,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持續放寬準入限制,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健全政商交往行為規范指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實施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培育行動,催生更多單打冠軍和獨角獸企業。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
31.提高創造型引領型改革綜合效能。貫徹中央和省改革決策部署,用好省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和特事特辦工作機制,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抓好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民生服務供給、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等重點領域改革,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改革成果。扎實推進中央和省部署的改革試點,強化對全局改革的示范作用。鼓勵基層大膽改革創新。加強改革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健全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提升改革質量和實效。
七、著力推動“雙區”建設、“雙城”聯動,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全面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戰略部署,不斷增強“一核一帶一區”核心引擎功能,高質量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32.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深化穗港澳合作,深化落實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加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推動南沙建設內地與港澳規則相互銜接示范基地,提升國際民商事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水平。加強南沙國際仲裁中心、廣州國際商貿商事調解中心建設,健全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工作機制。優化建設廣深港高鐵、港澳客運口岸碼頭等直連交通設施,加強城市軌道交通互聯和一體化運營,共建“軌道上的大灣區”。完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資源布局,加快建設廣州創新合作區,優化科研資金跨境撥付使用,推動重大科技設施共享使用。健全產業協同發展體系、產業鏈安全協調機制,建好穗港、穗澳各類合作園,創建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爭取港澳上市的藥品、醫療器械在廣州指定醫療機構使用,共建粵港澳大灣區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檢查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完善全球溯源中心、全球優品分撥中心、全球報關服務系統。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五樂計劃”,健全便利港澳居民在穗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等政策措施,建設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做好從化馬場項目,構建穗港賽馬產業經濟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協助開展面向港澳社會的國情教育、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教育,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推進穗臺經濟文化交流。
33.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堅持以改革聯動為牽引,全力支持深圳推進綜合改革試點,率先復制應用試點經驗,攜手探索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升市場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水平,促進兩市之間人員、物資、信息、技術、資金自由高效便捷流動。共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資源,以“核心+基地+網絡”形式共建國家實驗室、省實驗室。深化產業規劃和項目布局對接,攜手補齊產業鏈,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樞紐,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織密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加強兩市市中心快速直達,共建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合作辦好廣州深圳“雙城聯動”論壇,創建“雙城聯動”研究院。全面深化戰略協同、戰略合作,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
34.引領“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服務“一核”主引擎。共建共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廣州都市圈,以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建設引領一體化發展。高水平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加快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聯手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廣佛超級城市。促進與深圳都市圈聯動發展,深化與中山、肇慶、江門、珠海、東莞、惠州等城市合作,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協同聯動。服務“一帶”主戰場。落實“雙核+雙副中心”戰略部署,加強與湛江深度協作,助推湛江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推動與汕頭、汕尾、揭陽、潮州、茂名、陽江對接合作,參與東西翼生物醫藥、石化、鋼鐵等產業集群建設,構建世界級沿海產業帶。服務“一區”新標桿。深化廣清一體化,推進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建設,輻射帶動梅州、云浮、韶關、河源等“入珠融灣”。
八、著力強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升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品質
把握國際大都市的發展規律,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下足繡花功夫,建設精明增長的緊湊城市、精致城市,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35.加強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堅持國土空間規劃引領地位,推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優化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分區管控體系。探索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易地有償代保模式。建立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利用新機制,提高城市規劃設計水平,推動規劃“戰略留白”。堅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防止大拆大建,保存歷史文化建筑風貌。堅持建一片成一片,促進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塑造新時代城市特色風貌,形成城市建設典范。
36.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以珠江為脈絡,立足北部山林、中部都會、南部濱海自然地理稟賦,優化樞紐型網絡城市格局。廣州中部著重做強中心城區功能,加快城市發展向內涵提升轉變,深化城市更新,增強高端資源配置能力,建設與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南部著重提升南沙城市副中心,深化與深圳西部及佛山、珠海、中山聯動發展,推動廣深接合片區同城化,創建廣深“雙城”聯動先行示范區。東部著重建設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做強增城現代化中等規模生態城區,促進與深圳優質資源要素暢通流動,積極推動與東莞融合發展。西部著重加快廣佛全方位深度融合發展,強化交界區結對合作,提升廣佛極點輻射力。北部著重做優做強生態功能、綠色經濟,高水平發展臨空經濟,提升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質量。優化城市生態網絡、交通網絡和生產生活網絡,促進樞紐、城區、郊區新城之間互聯互通和功能互補,完善“中心城區—副中心—外圍城區—新型城鎮—美麗鄉村”的城鄉體系。
37.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文化傳承、生態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完善城市更新工作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化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將城市更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立剛彈結合的規劃管控體系。推動試點對舊村莊更新改造房屋拆遷補償開展行政裁決。推進成片連片改造,促進白云國際機場等重要交通樞紐、重大功能平臺、重點商圈及周邊區域“三舊”改造,完成一批舊街區、舊廠房改造和二〇〇〇年前建成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有序推進全市舊樓加裝電梯。協同推進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中心城區物流園區疏解外遷和優化布局。持續整治黑臭水體、違法建設、“散亂污”場所,實現城市面貌大變化大提升。
38.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對標雄安新區等國內外先進標準,優化城市空間和城市形態設計。高品質規劃設計城市街區和城市家具,細致嚴謹做好單體建筑設計,形成更多具有中國氣派、嶺南風格、廣州特色的精品建筑群,使建筑可閱讀、街道宜漫步、城市有溫度。實施社區設計師制度,優化文體設施、兒童活動場地、綠色生態街巷等設計。構建三級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建設“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加快建成國際一流智慧城市。搭建城市數字底座,賦能教育醫療、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公共交通、政務司法、社會治理等領域加快數字化發展。優化綜合管廊、地下空間規劃建設。一體化建設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爭創全國車聯網先導區,建設陸海空無人交通測試基地,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試點。深化交通擁堵治理,加強交通微循環建設管理,提升通勤效率,加快建設地下停車場、立體停車場,規范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等管理。解決高空墜物等頑疾。深化肉菜市場、農貿市場升級改造。重點提升珠江兩岸、旅游景點、交通樞紐、商業繁華地段、城市主干道沿線以及城郊結合部、城區結合部等環境品質,推進綠化美化亮化藝術化,優化干凈整潔平安有序城鄉環境。
九、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更高水平融合發展
鄉村是國際大都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養精勤農民,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當好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和表率。
39.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落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實施重要農產品增量提質行動,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試點,嚴守耕地保護紅線,保障糧、油、肉、菜等供給安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壯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優質農產品加工、貿易、流通集散中心,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建設國際種業中心,提升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優化建設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和南沙漁業產業園。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做強花產業,厚植花文化,擦亮花城名片。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鄉村旅游、農業旅游、休閑康養、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供銷合作社體制機制和服務網絡,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40.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城鎮和鄉村規劃建設,全面提高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建設水平。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提升干凈整潔村、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創建水平,建設嶺南特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群。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推進農村改廁、“四好農村路”建設、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北部鄉村旅游景觀公路,將美麗鄉村和生態景觀串點連線成面。科學治理“空心村”。全面推廣“一元錢看病”等模式。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壯大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帶頭人隊伍,提升主體從業者生產經營能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支持從化區建設全國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
41.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建設上水平,塑造跨區域城鄉融合發展合作典范。強化試驗區引領示范帶動,緊扣建立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移制度、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等核心任務,積極創新并推廣經驗。深化農村土地、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落實土地承包延期政策,積極探索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公共資源高效合理配置、城鄉發展資源統籌開發利用。加強郊區新城、建制鎮、新型城鎮、特色小鎮等城鄉融合載體建設,提升綜合服務和產業集聚功能,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
42.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一盤棋、一體化、一口徑統籌,落實省新一輪對口幫扶和“萬企幫萬村”行動,鞏固提升貧困地區脫貧成果,增強內生發展能力。健全脫貧攻堅長效機制,落實兜底保障。夯實造血式產業扶貧,完善“公司+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加強勞務協作,推廣企業定制班就業培訓模式。建立消費扶貧穩定幫扶機制。深化拓展結對幫扶,推進干部雙向掛職、人才雙向交流。全力落實國家和省關于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對口合作部署。支持老區蘇區振興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攜手創建廣東省減貧治理綜合改革試驗區。
十、著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城市范例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力培育弘揚新時代廣州精神,全面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品牌,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
43.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完善多層級學習、全覆蓋宣講、大眾化闡釋的理論武裝體系。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出思政“金課”,深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培養時代新人。聚焦建黨一百周年等重大歷史節點,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推進公民道德建設走深走實,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深化全域文明創建,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和網絡空間治理。弘揚誠信文化,建設“志愿之城”。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加強融媒體中心建設,強化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建強用好學習強國廣州平臺。發展壯大新型智庫,擦亮廣州學術品牌。
44.打響“四大文化品牌”。建設廣州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以中共三大、農民運動講習所、廣州起義等為重點加強紅色文化理論研究和文藝創作,擦亮英雄城市名片。發掘用好越秀區眾多紅色文化史跡,融合紅色文化、嶺南文化、商貿旅游、科教文體、創新創意資源和現代元素,在全市連片規劃、分片打造一批“紅色+”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廣州嶺南文化中心區,放大永慶坊改造效應,推進恩寧路、沙河片區、沙灣古鎮、黃埔古港古村、長洲島、沙面等重點歷史文化片區品質提升,繁榮發展粵劇、嶺南畫派、廣東音樂和“三雕一彩一繡”,傳承創新“迎春花市”“國際龍舟邀請賽”等特色大型文化節慶活動和藝術盛會。聯手佛山市共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聯合港澳開展海絲保護和申遺工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多元文化交流創新示范區。實施文化珠江再造計劃,構建“一廊八區”文化空間格局。做好珠江口海防遺址活化利用工作。培育發展創新文化,尊重自由探索和首創精神,講好新時代廣州創新創造創業故事,發布廣州國際城市創新指數,塑造創新城市形象。
45.構建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強化區域文化中心服務功能,完善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實施文藝高峰攀登行動,完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導激勵機制,推出一批文藝精品力作,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均衡布局、優質服務,建好用好全市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推進廣東美術館、文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三館合一”項目建設,建成廣州文化館、美術館、科學館、博物館、海事博物館、華僑博物館、廣州粵劇院,加快建設灣區音樂博物館、中國近代史博物館新館,建成“圖書館之城”和“博物館之城”。創建國家級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增強人民體質。完善廣州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體系,做強體育產業,建設國際體育名城。
46.建設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高地。建設文化體制改革創新試驗區,激活文化產業發展動能。加快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和行業組織改革,推進市屬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投融資機制,成立廣州文化發展集團。落實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空間規劃,實施文化產業百園提質工程。支持旅游會展等優勢產業發展,開展新數字家庭行動,加快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建設全球文化裝備制造中心、動漫游戲產業之都、電競產業中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推動文化產業集聚,建設廣州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做強天河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爭取省支持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引進世界500強文化類企業地區總部及研發基地,培育專精特新文化創意“小巨人”企業群。將廣州文化產業交易會建成國家級平臺。
十一、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廣州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高水平建設生態之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煥發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無窮魅力。
47.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完善促進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規政策體系,推行綠色設計、綠色建筑,落實再生資源分級質控和標識制度。完善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探索體現生態價值和環境成本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清潔能源、低碳運輸等綠色產業。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推動碳排放率先達峰。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建設節約型機關和綠色家庭、學校、社區,推行綠色消費、居住、出行,深化糧食節約行動和“光盤行動”。
48.推進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升大氣污染精準防控能力,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持續提升環境空氣質量。鞏固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強化考核斷面、水功能區、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管理,實現河湖水體長制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