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國家高新區發展現狀及“十三五”規劃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點擊:次
現將本溪高新區2015年主要工作總結和2016年重點工作安排情況報告如下:
一、2015年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2015年,本溪高新區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十一屆八次、九次全會精神,以“講學習、繪藍圖、優生態、守紀律、抓落實”為方向,堅定不移地把穩增長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實施“4+3”驅動發展戰略,集聚正能量,釋放精氣神,推動中國藥都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區經濟發展保持在合理區間。預計2015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1.6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4倍;固定資產投資130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5倍,居民可支配收入25971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
一是重點項目建設明顯加快。全力推進57個億元以上項目加快建設,已有53個項目實現開復工,列入全市重點考核范圍的30個項目全部開復工。
二是產業集群發展態勢良好。上藥集團北方化學藥研發和產業化基地、上海綠谷等18戶企業開復工;天士力藥業等8戶企業具備投產條件;國藥中心等12個技改擴能項目建成運行;藥聯制藥、恒康制藥等20戶重點醫藥企業平均增速超過30%,成為高新區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保障。
三是科技與金融深度結合。在高新區注冊的6家基金管理公司,有2家正式啟動運營,其中本溪藥都健康醫療產業基金已向18個項目注資5000萬元,有效促進了本溪先進制造加工中心等11個項目簽約或即將入駐藥都。
四是大學項目全面投入建設。年底前,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的沈陽藥科大學主校區項目開工40萬平方米,有26棟建筑建成,14棟建筑正在進行內外裝飾,4棟建筑主體施工;中國醫科大學本溪校區二期工程實現試運營;遼寧中醫藥大學本溪校區8棟建筑主體封頂;遼寧醫藥職業學院本溪新校區一期3棟建筑主體封頂。
五是城市要素配置不斷完善。全年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7項,4項已完成,22項正在加快推進;學府雅居、沈溪新天地等7個房地產項目相繼復工;兩輪“空間百日會戰”的28個重點征收項目已完成25個,有3個項目正在履行依法征收程序。同時,環衛、綠化、設施管護、市容整治等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六是投資促進成果持續擴大。新簽約各類項目25個,簽約合同額80億元,實現域外資金到位額39億元,儲備在談項目51個。其中,廣發制藥收購仙草堂項目正在進行技術改造;上海新生源引進的霍尼韋爾醫療器械項目正在進行品種報批。
七是東北振興政策穩步落實。遼寧(本溪)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成功獲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棚戶區配套基礎設施項目獲批2900萬專項資金;去年申請的棚戶區改造國家開發銀行貸款項目總額度為4.03億元,今年新申請的1.5億元貸款項目已形成實施方案報省發改委。同時,組織區內企業申報專項建設債券投資項目18個,現已有三家企業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三個項目總投資5.82億元,申請債券額度為1.45億元;獨立工礦棚戶區搬遷改造、國家出口中藥材及保健品加工質量安全示范區等項目穩步推進。
八是體制機制創新持續推進。按照“全員起立、聘用上崗、績效考核、動態管理”的方針和自主擇崗、擇優選聘、逐級負責、雙向選擇”的原則,突破身份、職務、級別、學歷等限制,組織完成了三級崗位至七級崗位的聘用工作。本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高新區符合報名條件人員230人,已聘用217人。此外,不受身份、職務、級別、學歷等限制,在每個產業園增加2名管委會副主任。
二、2016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高新區將繼續堅持以項目為核心,立足區域化、全國化、全球化,全力做好穩增長的各項工作,推動中國藥都實現更好更有質量的發展。
第一,全力抓好服務企業工作,不斷擴大醫藥產業規模。一是依托上海綠谷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院、沈陽藥科大學等開展產學研合作,建設國家糖類藥物研發中心和預防及治療老年癡呆藥物產業化基地。二是依托華潤本溪三藥、仙草堂等重點項目,打造中國北方中藥配方顆粒和免煎顆粒等中藥現代化產業基地。三是依托上海醫藥、四環恒康、藥聯制藥等重點企業,構建從研發、中試到生產全鏈條的北方化藥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四是依托遼寧開普、遼寧邁迪、遼寧海憑醫療等企業,全力打造國家全病種體外診斷試劑和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產業化基地。五是綜合運用金融、政策、服務等要素抓好經濟運行,配合穩增長推進組真正沉下身去,對正常生產企業、生產下降企業、停產半停產企業分類指導。六是采取兼并收購、資產重組、證券投資、股權轉讓等方式,推進停工企業與區內外優勢企業的并購整合工作,盤活現有企業。積極運用土地、財政手段,轉移停產停工企業,騰出發展空間引入優質項目。
第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一是加快推進融資擔保、小額貸款、科技銀行和金融服務平臺建設,促進科技、金融和產業深度融合。二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拓寬科技企業的融資渠道,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與高新區合作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輕資產科技企業的信貸支持。三是依托沈陽藥科大學科技園、中科院沈陽分院本溪市技術轉移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院企、校企對接交流活動,搭建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加快滿足企業、產業技術需求,提升產業競爭能力,促進中科院科研成果在高新區轉移轉化。四是加強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并全面落實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第三,加快駐區高校建設步伐,充分發揮高校作用。一是全力促進沈陽藥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本溪校區等在建高校全部實現投入使用,加快建設中國藥都大學城。二是依托沈陽藥科大學打造東北區域新藥創制中心。三是促進盛京醫院臍血干細胞庫引入藥都,幫助盛京醫院做好三期養生中心項目規劃,并加快與天士力等園區企業合作,引進更多院士及高端人才落戶藥都。四是支持遼寧中醫藥大學搭建世界傳統療法中心、中藥炮制規范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平臺。五是依托市高中、省實驗教育優勢,引入民間資本建設中小學及幼兒園,形成國際化優質教育示范區;依托遼寧醫藥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優質職業教育園區,構建“一城、兩區”的高端教育格局,打造從幼兒園、中小學到大學的全鏈條教育鏈。
第四,加快藥都城市建設步伐,全力促進產業與城市融合。一是打造沈本經濟產業帶,圍繞日月島新興產業園和上石工業園建設,實現農業、旅游業、地產業的同步發展。二是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加快完善路網、供暖、燃氣、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積極用互聯網思維來推動產業和城市發展,將信息通信融入城市交通、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社區管理等城市服務領域,全力打造智慧藥都。四是結合區位、交通、環境優勢,圍繞大學、重點中學在石橋子片區開發教育地產,以張其寨、日月島片區特色開發養老地產、健康養生地產、旅游地產等。五是積極推進道境體育公園項目建設健身運動主題公園和健康養生地產,打造遼寧唯一、全國領先的體育公園和體育社區。努力推動華錄文體中心項目建設集動感衛星影城、旅游戶外教育為一體的主題體驗館。
第五,加快實施開放驅動發展戰略,加大項目建設和投資促進工作力度。一是積極與醫藥跨國企業中國區總部建立聯系,促進國際知名企業落戶藥都。推動國際化大企業與區內企業進行合資合作和收購重組,不斷提升區內企業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二是緊緊抓住長三角、珠三角、京滬等前沿地區產業轉移的有利契機,分工分片開展投資促進工作。三是通過承辦藥交會、醫藥50強論壇等大型會議和參加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健康服務等大型展會,不斷加大藥都對外宣傳力度。四是加大與醫藥企業家協會、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等專業協會的合作力度,吸引項目落戶藥都。五是積極引進津通國際工業園,重點推進海憑醫療器械產業園加快建設,利用好創新園、創業園、成大產業園、標準化廠房等工業地產項目,繼續吸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生產企業入駐。六是支持區內企業、高校以聯合研發、成果轉化、共建項目等方式與國外醫藥跨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引入新項目落戶藥都。
第六,繼續堅持搶抓機遇,積極爭取東北振興政策支持。一是認真總結經驗、加強溝通協調,提高專項建設基金申報質量和針對性。搶先抓早、主動對接、超前謀劃做好專項建設基金項目申報工作,全力爭取報好報多。二是堅持向政策要機遇,用好用活政策,主動對接、積極作為,爭取多方支持,組織一批基金投資項目,探索建立基金公司平臺。“撬動”社會投資,釋放社會資本的活力和動力,服務項目建設。三是繼續積極推進高新區歪頭山爭取列入國家新一輪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工程支持范圍。密切跟蹤國家政策信息,跟進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申報,積極對接藥都二期債進展情況,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區試點申報方案等工作。四是圍繞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重點領域,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科技資金支持。組織實施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重大項目,爭取各類計劃和專項。
第七,堅決保障民生社會穩定,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一是充分發揮高新區工作主體作用,進一步強化作風建設,完善服務機制,強化績效考核,提升干部服務藥都發展、服務社會民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圍繞“各級組織強、工作體系優、黨員干部硬、保障措施實”的要求,以村、社區組織活動場所標準化建設為切入點,提高基層黨組織自轉能力,引導基層黨組織在服務發展、服務民生上“廣覆蓋、兜底線,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三是充分運用智慧城市平臺,以社區網格化建設為切入點,打造以“健康社區、智慧黨建”為特色的個性化社區,為廣大居民提供全天候、全覆蓋,智能化、數字化的便民服務。四是不斷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防控體系建設,及時對違法犯罪等社會治安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多環節防治,減少和消除產生社會治安問題、影響社會穩定的社會矛盾和消極因素。五是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增強突發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堅決防范和遏制各類安全事故特別是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六是將處理信訪問題納入法治化軌,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模式,著力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和清理信訪積案,推進信訪工作良性發展。